软文广告别踩红线!2025新规核心要点指南
【文章开始】
你被那些看着像真实测评、实际是收钱吹嘘的广告骗过吗?是不是特别烦那些伪装成“亲身经历”、“良心推荐”的推广?随着短视频、小红书这类平台越来越火,这种“软文广告”简直无孔不入。但你知道吗?今年开始,监管部门可是动真格了,打的就是这种模糊地带!今天咱就来掰扯明白,现在做软文到底哪些雷不能踩,红线在哪里。
一、啥是软文广告?跟“硬广”啥区别?
咱先得把概念弄明白。举个栗子??:你关注了个美食博主,他发视频使劲夸某家新开的火锅店,说得天花乱坠,仿佛不吃就亏大了。如果这条内容就是他真心实意的分享,那没毛病。但如果,这火锅店偷偷塞了钱给他,或者免单请他吃,但他闭口不提这茬儿,假装是自己“发现”的宝藏店铺——这,就是典型的软文广告! 法律上管它叫隐性广告。
硬广 vs 软文广告 (隐性广告):
* 硬广:开门见山,直接告诉你“这是广告”。比如电视台的广告时段、APP里标注了“广告”的小框、电梯间屏幕的广告片。你一看就知道它是推销东西的。
* 软文广告 (隐性广告):披着羊皮的狼!伪装成新闻报道、用户分享、经验贴、探店测评、评测攻略、甚至是科普知识(比如突然推荐某个成分的保健品)。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刻意隐瞒了“商业推广”的本质,让你误以为这是客观中立的信息。
二、灵魂拷问:所有软文都要标注“广告”吗?
好多人犯迷糊:是不是只要提了品牌、有推广性质就算软文、必须标明?
答案:关键在“是否具有可识别性”!
不是所有提到品牌的内容都必须打标!但下面这几种情况,法律明确规定必须亮明身份:
核心原则:掏钱推广就得说明白! 不管是品牌方直接给博主打钱,还是送产品、送服务(免费试吃、试玩、体验)、签合同承诺某种利益(比如长期合作、置换资源),只要这内容的发布跟钱或好处有关,那就必须清晰显著地标明“广告”!
啥算“清晰显著”? 光在犄角旮旯写一行“合作”小字?不行!得让普通人一眼就能看到,在用户看你内容的第一时间就能意识到这是广告。字体、颜色、位置都不能含糊糊弄过去。比如小红书博主必须在最开头就标明“利益相关”或“广告”。
平台有没有责任? 必须滴!平台方(比如抖音、微信、淘宝、小红书)也有审核管理责任,要建立好机制让广告主和发布者能方便地进行标记。如果平台睁只眼闭只眼放任一大堆没标识的软文乱飞,它也可能跟着倒霉被罚。去年就有个平台因此被罚了巨款。
自己员工吹自家产品算不算? 这个容易忽略!算!即使是自家员工、公关部门的人在个人社交账号上使劲夸自家公司产品,如果这行为是公司安排的或者公司知道但没制止,也得算作广告性质内容!必须标明! 最近就有个汽车品牌因为这个栽了跟头,员工刷好评没标明,结果品牌背了锅。
什么内容不用标? 如果纯是自己花钱买东西体验,真心觉得好才分享(没有任何品牌方的授意、金钱、实物等利益关系),这种纯自来水内容一般不需要特别标注广告。
三、踩红线了?代价比你想象的还惨重!
以为被抓到只是删文警告?那可太天真了!新《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三管齐下,罚得那叫一个狠!
对广告主(品牌方):
- 巨额罚款! 起步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像去年那个美妆品牌靠小红书搞隐性营销,被罚了50多万!这金额可能让某些小商家直接破产。
- 公示丢人! 处罚信息会被公开挂出来,名声扫地,以后合作方和消费者都得掂量掂量。
- 被消费者索赔! 消费者要是因为被虚假软文骗了买了东西,可以理直气壮地找品牌索赔损失!
对发布者(网红博主、MCN公司、媒介):
- 个人收的钱要吐出来! 别以为赚到手的钱就是自己的,违法所得要没收。
- 罚款! 广告主罚多少,发布者也可能跟着倒霉,按比例或者数额挨罚。
- 封号、掉粉、社死! 信誉破产才是最痛的!一旦被认定故意发“假软文”,平台封号没商量,粉丝取关转路人,在圈子里基本混不下去了。想想辛辛苦苦积累的人气一夜崩塌...
- 具体界定是否故意? 这个还要看更多案例参考。有时候博主说自己不知道规定,或者商家没明确说要不要标注,这种辩解能不能成立,就得看证据和执法尺度了。
对平台:
- 监督不力就“连坐”! 如果平台没有有效手段来识别、管理平台上的隐性广告,一样要承担法律责任,会被监管部门罚款。
- 停更整改! 严重的甚至会要求整个平台暂时停止某些功能、要求整改。
最近的执法案例,或许暗示监管层这次是真的下了狠心要整肃市场环境,大家千万别撞枪口!
四、软文广告的雷区与红线
除了“身份不明”这个核心大雷,内容本身如果瞎编乱造、夸大其词,照样踩线!
虚假宣传是死穴! “三天瘦十斤”、“彻底根治XX病”、“用过都说好(其实根本没有用户案例)”、“全网销量第一(实际查无此人)”,这些一看就很假的承诺或数据,都是虚假广告的铁证。现在博主收钱吹嘘神奇效果被实锤翻车的,比比皆是。
过分吹嘘也不行! 就算没达到“虚假”那么严重,但过度美化、把效果夸得超出常理(比如说“逆龄十年”)、把缺点全藏起来,同样违反《广告法》里“真实、准确”的要求。用户要是买回去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后果很严重。
恶意拉踩要不得! 在夸自己好的同时,毫无依据地贬低其他品牌竞争对手(比如“XX品牌都是智商税”、“比XX好用一百倍”但没依据),这就涉嫌不正当竞争了,不仅违法,还可能被告侵犯名誉权。
特殊产品要特小心!
- 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婴幼儿食品... 这些本来就管得超级严,不允许找网红做广告推广! 只能在特定有资质的媒体上发布。所以,你在抖音、小红书上看到的带货博主在推这些,哪怕标了“广告”,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违法!
- 金融理财、烟草(含电子烟)、酒类... 这些也都有特殊限制和要求。
五、那软文广告还能做吗?做好三点保平安!
合规的软文广告,它依然是个有效的推广手段。但核心是:别藏着掖着,别胡说八道!
第一铁律:显著标记身份! “广告”俩字是最低要求! 除此之外,用“广告赞助”、“商业合作”、“品牌植入”、“含广告”、“利益相关”这些都OK,但别玩文字游戏!核心就是让普通用户一眼就能明白这条内容是收钱推广的。
位置重要! 开头就要有!别放最后、别搞小号字体、别搞花背景色差看不清!短视频口播也要说清楚!这点钱花都花了,就别抠抠搜搜不舍得标明身份了,坦白反而赢得信任感。第二关键:内容要经得起推敲! 优点可以讲,缺点也要提(或者至少不能故意隐瞒重大缺陷)。宣传的效果要有合理依据,能提供证据支撑。别吹得没边了。
> 划重点!:不能欺骗误导消费者是第一位的。第三点:双方签好合同,明确责任! 品牌方和博主/MCN签合同,合同里必须白纸黑字写清楚: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按要求明确标注广告身份。 这是对双方的保护!不然事后扯皮谁也跑不了。
不过话说回来... 为啥大家这么怕打广告标签?不就是担心用户一看到“广告”就跑了吗?这心态其实挺奇怪。现在用户都精着呢,光明正大的广告,只要产品靠谱、推荐真实,用户反而觉得你诚实,愿意试试。藏着掖着露馅了,那才叫真正的信任崩塌。 靠真诚打口碑,靠真实立信任,这才是长久的生意之道。
所以,总结下来就两句话:
1. 是广告,就大大方方标出来!
2. 说话要靠谱,别瞎吹!
按规矩办事,把软文变成“诚实的安利”,红线自然踩不到。别存侥幸心理,2025年了,这红线是真的带电! 踩一下后果真的承受不起。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