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
邳州营销新路:探秘苏北小城如何借势出圈
哎,你知道吗?最近朋友圈里老刷到邳州!一个苏北的县级市,没啥大名气,咋就突然热闹起来了?又是银杏叶又是大蒜的... 这波热度背后,没点东西谁信?
邳州凭啥火?靠运气还是真本事?
咱先别急着下结论。邳州这波操作,仔细咂摸咂摸,味儿还挺正。虽然它不像隔壁的徐州或者南边的苏州那样家大业大,名气响亮,但人家硬是靠着几样“土疙瘩”,把关注度给拉起来了。别笑,这“土”恰恰是精髓。想想看,在这个信息爆炸、审美疲劳的年代,人们反而渴望点真实的、带着泥巴味儿的东西。邳州手里最大的牌,就是那份未被过度包装的“本土性”和“烟火气”。
草根传播的爆发力
你有没有发现,最初关于邳州“银杏时光隧道”的视频和照片,拍摄设备真谈不上精良?构图也未必都完美,滤镜用得更是五花八门。但恰恰是这种“非专业感”,让它显得特别真实,特别有代入感。谁都能拿起手机去拍,拍了就往社交平台一发。这种自传播像病毒一样扩散开了。
它是咋做到的呢?关键在于 “造浪者”的精准引导与民间的自发参与形成共振。
* 种子用户找得准: 早先一批摄影爱好者和本地资讯博主打头阵,拍出美图、美文,相当于扔了个“深水炸弹”。
* 参与门槛设得低: 拍银杏多简单?不需要剧本,不要复杂布景。到了地方,“咔嚓”一张就是作品。朋友圈九宫格一发,“自来水”效应就来了。
* 共鸣情绪抓得稳: 金黄落叶营造的浪漫氛围、小城市的生活气息,戳中的是都市人对宁静和自然的向往。
你说这全是人为策划?那倒未必。这波流量起来有点“无心插柳”的意思,很多是网友自发拱起来的火。官方和运营团队厉害之处在于:没泼冷水,反而看到了机会,及时给火堆添了柴。比如赶紧优化景区服务、推出摄影大赛、鼓励“种草攻略”。这种对民间热情的回应和赋能,把“野火”变成了可控的“篝火”。
“土味”也能玩高级
提到邳州,绕不开那个——“大蒜”。全球每卖出十颗大蒜,就有一颗来自邳州!白蒜、黑蒜、糖醋蒜... 你说你厨房里能没有?以前吧,大蒜基本就是当原材料卖出去,附加值?不高。现在呢?思路打开了!
- 讲硬核实力: 光喊“俺们大蒜好”不行,得拿出真东西。强调“出口欧盟标准”,检测报告、溯源信息晒出来,这比你空口白话喊一百遍“生态种植”都有说服力。“硬实力”是底气的根本。
- 玩花式概念: 大蒜粉、大蒜油、蒜粒保健品、黑蒜(发酵后口感像果脯),甚至是大蒜面条!把一颗简单的蒜,分解成各种各样的产品形态和消费场景,年轻人也觉得新奇,愿意尝尝鲜。
- 打造爆款记忆点: 有段时间,“邳州蒜你狠”之类的梗特别流行(当然,主要是调侃之前的行情波动),但是!名字本身就是记忆点。别怕被调侃,有讨论度总比默默无闻强。现在好了,大蒜丰收季搞个“大蒜文创节”或者“黑蒜品鉴会”?说不定就成了固定IP了。
不过话说回来,大蒜终究是比较...气味独特的东西。怎么在宣传上既保留“土”的特色(毕竟这是根基),又让它显得不那么“呛人”、甚至有点“高级感”或者“趣味感”,这个界限的把握,真挺考验功力。我见过有的海报做得太乡土,差点劝退年轻人;也见过过度包装的,反而显得假。嗯... 具体怎么做最合适?业内肯定有高手,但我一时也说不清哪条路绝对完美。
不只是“到此一游”
流量来了,人来了,然后呢?拍完照发完朋友圈,人就走了?那太可惜了。邳州也明白,旅游不能停留在“打卡”层面,得想办法让人住下来、玩起来、还想再来。
- 银杏不只有叶子: “时光隧道”把人引来了,下一步就是把“银杏”这个主题榨出更多油水。银杏果采摘体验?用银杏叶做画或书签的手作工坊?围绕银杏元素的精品民宿?延长银杏产业链,让游客能更深入地“玩”而不仅是“看”。
- 文旅融合新意思: 邳州历史积淀不浅。大运河穿城而过,艾山风景区也小有名气。但单独拎出来讲历史讲文化,吸引力可能没那么强。怎么把土特产、农事体验和历史文化串联起来?比如,搞个“运河边的风味寻根之旅”,上午看老码头遗址听故事,下午去大蒜基地亲手腌一罐糖醋蒜带走?“特产+文化+体验” 的组合拳,才有把人留下的魅力。我记得好像有报道提过某个节日期间的游客增长率很高...具体数字记不清了,也找不到源头了,但这个方向是对的。
- 吃出幸福感: 到哪儿玩都离不开吃。邳州炒鸡、擀面皮、凉皮...这些本地特色小吃做好了,就是活招牌。鼓励、引导甚至孵化一些本地特色餐馆、小吃夜市,形成独特的“邳州味道”地标。“为一道菜,奔赴一座城”的故事,永远有市场。
未来,步子怎么迈?
邳州这波操作确实挺亮眼,但挑战也摆在面前:
1. 热度持续性: 互联网风口说变就变。如何让“流量”变“留量”,让“网红”成“长红”? 这是最核心的考验。总不能每年都指望银杏叶的“魔法”吧?得开发更多四季皆宜的看点。
2. 资源整合力: 文旅、农业、电商、商业...各方利益诉求不同,步调有时很难一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把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避免各干各的甚至互相掣肘。
3. 避免“透支”: 热度来了,商家一窝蜂上阵无可厚非。但价格宰客、服务缩水、环境被破坏?这些一旦出现,对好不容易建立的形象就是毁灭性打击。必须把“口碑维护”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监管和服务要同步跟上。“好感度”的积累漫长而艰难,崩塌却可能在一夜之间。
4. 创新力瓶颈: 初期依靠大胆的玩法和借势取得了成功,但随着时间推移,保持创新能力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能不能持续策划出有新意、有话题度的营销活动?会不会落入俗套?这个...老实说,谁也不敢打包票未来永远创意在线,但这确实是维持生命力的关键。或许暗示团队在不断学习和捕捉新趋势吧。
总结一下,邳州这轮营销成功不是偶然:
* 接住了草根的网感,让传播自发蔓延。
* 把“土味”特产做出差异化和高级感。
* 努力跳出单一景点模式,向深度体验发力。
当然,任何地方的发展之路都不是一马平川。苏北小城的基础设施、人才储备等等,和发达地区比有天然劣势。但找准自己的优势,敢于突破常规玩法,用真诚和特色去打动人,邳州确实走出了一条可圈可点的路。
它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注意力经济的战场上,“小地方”未必不能做“大文章”。只要你足够特别,足够真实,又足够懂得用新瓶装好“老酒”。下次来江苏,眼光不妨挪一挪?苏北也有惊喜,真的。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