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同桌的你:十年后突然懂了那份没说出口的心情
【文章开始】
你收到过最特别的微信好友申请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你高中同桌,通过十年前的座机号搜到了你。” 看到那条通知的时候,我正瘫在工位上改ppt,手指比脑子快,点完“接受”才反应过来——靠!那个总借我橡皮、数学课代表、毕业后再无音讯的家伙?找我能有啥事儿?
老照片里的记忆碎片
盯着手机屏幕发呆,思绪唰地就被拽回了那个教室。头顶的吊扇嗡嗡响,吹得卷子哗啦哗啦响。他坐我右边,中间隔着那条被我们偷偷刻了字的“三八线”。为啥记得这么清?因为每次我胳膊越界,他总用笔头戳我一下,动作轻得很,脸上却一副“你犯规了啊”的严肃表情。现在想想,真觉得他有点...死板?
那个年纪的“配”对同桌,真就那么简单吗?
* 空间分配? 老师安排,纯属物理位置绑定。
* 资源共享? 我借他橡皮、他借我涂改液,互相抄作业(虽然数学作业基本靠他)。
* 默契养成? 考试偷摸递个小纸条,帮忙放个哨?咳,这是反面教材...
可是啊,这种固定搭配的背后,藏着多少现在看才觉得微妙的小动作?比如:
橡皮擦与小纸条的暗码
他明明自己有橡皮,却总用我的,理由是“你的擦得干净”。然后某天我翻开课本,一张折得方方正正的小纸条夹在里头,皱巴巴的,像被汗浸过又捂干了。
“物理笔记后面三页借我一下,谢了。”
就这?值得夹书里当宝贝一样藏着递过来?手机就在校服兜里啊!他这效率,真是急死人!我没好气地把笔记本“啪”一下推过去。他接住,低头说了句特轻的“谢谢”,耳朵尖还有点红。切,跟我同桌还这么客气?
数学课代表的不合常理
还有件事我到现在都纳闷——他是数学课代表,每次报分数收卷子,雷厉风行到不行。可每次轮到要检查我这吊车尾的作业时,那速度,慢得像树懒在散步。他挨个桌子收过去,到我这儿,非得卡着等我最后一道选择题蒙完才伸手。明明后面一大摞人等着交...
当时怎么就不觉得奇怪?
1. 怕我没写完被老师批? 可能。
2. 给我留点面子等我自己搞完? 也许。
3. 他在等我? ...这念头当时压根就没冒出来过。十七八岁的大脑里,数学题和下课铃响才是头等大事,哪里装得下同桌那点“拖延症”的疑团。这算不算一种思维盲区? 反正直到今天,我也搞不懂他收个作业干嘛那么有耐心地等我。
十年后的“突然明白”
手机屏幕又亮了。是他。
“看你朋友圈发的合照,变化挺大啊。”
接着发过来一张图——赫然是我们那会儿那张糊得看不清脸的毕业大合照!我的心跳像是被那嗡嗡作响的旧吊扇叶片猛地搅了一下。
“嗯,你也变了点儿?” 我不痛不痒地回了一句,目光却在照片里定位——我和他站在最后一排角落,被挤得挨得好近。我的马尾歪了,他难得地咧着嘴在笑,眼睛没看镜头,微微向左偏...偏向我站的位置?照片右下角显示拍照时间:下午2:07。我记得当时排队排了半小时,太阳晒得校服都发烫。
“晒死了,啥时候拍完啊!” 我当时皱着眉头抱怨了一句,感觉手臂皮肤都烫得发疼。
他侧过头看我:“等下就完了,忍忍?”
我继续嘟囔:“太阳刺眼睛了都...”
然后...好像,真的感觉...他似乎是挪了那么一小步。真的吗?不记得了。但现在看照片里那投射在他脸上的影子...好像...阳光真被挡掉了一部分?他是替我挡住了下午正烈的那束光?
截图才是王炸
正当我对着毕业照发愣的时候,他又甩过来一张图。
点开一看,我手指僵住了。
是张QQ聊天记录的截图——特别特别老的那种对话界面。背景还是什么非主流玫瑰...
内容只有短短几句,收信人是一个备注叫“老班”的ID。
老班(老师): 月考座位打算怎么调?那个谁坐你右边总影响你吧?
他(截图里的名字): 其实...她就数学差点,坐一起挺好...我能帮看看题。
老班: 行,那先不动了。你多费心。
他: 嗯,谢谢老师。没事儿。
“???” 我瞬间脑子里塞满问号,劈里啪啦打字:“靠???!你当初跟老班说愿意跟我坐?!你不是嫌我笨吗!你图啥啊?!用你宝贵时间给我讲我会错一片的基础题?” 消息发出去我才发现手指有点抖。等等,那我那会儿动不动借的那块“特别干净好使”的橡皮?那个每次要等我半天才慢吞吞去交数学作业的背影?那张被汗渍打湿的小纸条?那个给我挡了点太阳的、挨着我站的姿势?还有毕业散伙饭他第一次喝了半杯啤酒,呛得脸通红,凑我耳边飞快说了一句什么,当时音乐太吵我根本没听清... 不会...
要是重来一次...
对面慢悠悠回了三个字:“用左手啊。” 附带着一个捂脸的表情。
啥意思?
我懵了两秒。啊...当年借橡皮...他不是也...用左手接橡皮的??我那块橡皮...擦铅笔印子用得最多的右边角角...不是都磨圆滑了?我记得他拿过去用的时候,总会默默地把橡皮转个方向...
原来他不是天生用左手写字啊! 是为了...用磨得顺手的那面?还是为了...迁就我这个习惯用右手借东西给他的人?
信息量太大,砸得我头晕。
后来才明白
那个年纪的“配同桌”,哪有什么道理可言? 不像现在算法推荐的相亲数据那么理性,也早超出了老师排座位的物理安排。它就藏在这些没理由的橡皮借还里,藏在作业收交时反常的磨蹭里,是少年人用笨拙又别扭的方式,想离你喜欢的人近一点点的努力。
也许每个配对的同桌,都有一段待破译的信号:
* 他借你橡皮不是懒,是想找个理由和你物品接触;
* 他等你交卷子不是效率低,是争取多留在你旁边几分钟;
* 他替你挡了一小片太阳光不是巧合,是怕你眯着眼睛喊刺目...
* 那些课桌底下偷偷传的纸条,字迹能有多工整?心里的鼓都快敲破了。
现在隔着屏幕,十年后的风带着电流声吹过来,我忽然觉得指尖有点暖,像那个下午排队站久了时感觉到的温度。
原来青春里的很多“配”,配上的不是位置,是心跳。 只不过那时候的自己太迟钝,或者说,把一切都看得太理所当然。
“喂!” 他的消息又顶上来,“那块橡皮还在吗?”
...
...
好了我该回消息了。毕竟,有些话拖了十年,总得找个说法对吧?哪怕,是从一块找不回来的旧橡皮开始聊起。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