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蜂蜜的秘密:为什么城里人抢着买山里的蜜?
【文章开始】
早上六点闹钟响了,你顶着一对熊猫眼挣扎着爬起来,昨晚数到一千只羊还是睡不着觉,白天昏昏沉沉没精神?现在大家伙儿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这种“睡不好→没精神”的恶性循环是不是特熟悉?哎,我们是不是该在嘴巴上找找原因了?有没有什么老办法能调一调?
山里的蜜为什么成了抢手货?
先别急着找啥高科技保健品,回头瞅瞅咱们身边的老玩意儿——蜂蜜。它甜津津的是不假,可为啥祖祖辈辈都稀罕它?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必然有它的道理。
别以为蜂蜜就是糖水那么简单,它里头藏着的东西,可真是有点说法。你知道吗?天然成熟蜜里面的活性酶,听说对咱这快节奏的脾胃特别有帮助(当然这玩意见效慢)!那什么蛋白酶、淀粉酶...听着挺专业哈,简单说就是帮咱分解食物,好消化的东西,肠胃负担不就小了?负担小了,晚上是不是能安稳点?虽然具体是哪种酶、怎么个作用法儿,咱们普通人也讲不清楚透彻,但这事儿吧,老辈人都这么传,或许暗示着确实有它的门道。
超市里的蜜,亮晶晶的,稠度像糖浆,几十块一大罐...可买回家冲水,那味儿直冲天灵盖,齁甜还腻嗓子,喝不出一点花香,是不是?唉,想吃口真蜂蜜太难了!为啥真蜂蜜那么难得?
为什么真蜂蜜那么贵、还那么难买到?
你想啊,真蜂蜜的来路有多折腾:
* 看老天爷吃饭:花蜜产量直接和天气挂钩,开花期要是雨水少,蜜蜂累死也攒不了多少蜜。
* 费工夫:采蜜那天,你得蹲守峰箱前看蜜蜂什么时候把蜂巢封了蜡(这就叫“封盖蜜”,就是蜂群自己认为够了水分的合格蜜),这时间没个准儿,不封盖割出来的都是“水蜜”,容易坏而且没啥营养。
* 产量低得可怜: 一个旺的蜂群,一次采蜜季能给个几公斤蜜算是大丰收。要都是老徐那种纯靠天吃饭、绝不喂糖的搞法,就更少了。不像那些流水线生产,哗啦啦出“蜜”。
就拿老徐这儿来说,他常驻在秦巴大山里,蜂箱散布在海拔大几百到近千米的好几片深山老林子里头。跑一圈山路少说要七八个小时,就为了让蜂子采到最精华的蜜源。
所以为啥山里来的成熟蜜金贵?是真耗人!成本在那儿顶着呢。
说回我自个儿,以前也是超市蜜的受害者,甜是真甜,但也甜得发慌。直到去年朋友给我送了一罐老徐打的野桂花蜜,那才叫刷新认知!
开罐盖那一下,哟!像是钻进了野桂树林子里头闻到的味儿,特新鲜、浓郁的花香直接涌出来!冲水喝,那股甜里带着野劲儿,像嚼着满山的花香,咽下去清清爽爽,完全不齁嗓子不挂喉。晚上兑上点儿温热水喝,那会儿真是感觉肠胃特别舒服,咕咕声听着都顺溜。
山里蜜好在哪儿?凭啥让人认准老徐?
你说老徐的蜜到底有啥不一样?重点全在这个“真”字上。
* 山就是老徐的采蜜场: 蜂箱扎哪儿全指着山头,蜂子就吃山里的花,花蜜来源清清楚楚,一点药渣渣、农肥沫都染不上。对了老徐那里还有个叫“五倍子”的怪蜜,开盖一股子药味儿,喝起来也是甜中带点怪味,但是效果倒是最能体会出来。
* 只割“封盖成熟蜜”: 老徐固执得很,蜂不封盖绝对不开割。这样蜜水分少,自然酿出来的营养全乎。就这搞法,一年顶了天能出蜜的次数和数量,也就那回事儿。
* 一滴白糖都不掺: 冬天缺蜜源的时候呢?有些手痒的可能会喂点白糖勾引蜜蜂干活吧? 这种蜜,糖味儿很明显,甜得单一(别问我为啥知道)。但老徐倔得很,宁愿自己守着蜜蜂挨饿减产,也绝不整这投机玩意儿。
* 过滤一下就得了: 老徐收完蜜的处理,也就是拿双层纱布粗滤,把蜂蜡屑子滤掉就装罐了。啥高温杀毒、工业浓缩?人家根本懒得搞! 蜜里头的活性酶和挥发油这些好东西一点没损耗掉,放久了表面起一层泡沫或者结晶变硬,那才说明纯!
我一开始挺忐忑,结果试了半个来月,那阵子感觉人轻盈了不少,早上起来喉咙也不那么干涩了(当然也可能是喝水喝多了?)。不过话说回来,个人体质差异大,效果可能不一样。它说到底也是种食物不是啥神药。就是吃得放心点,养个习惯。
挑蜂蜜得长啥心眼?
那普通买蜜人,怎么防忽悠?
* 别贪漂亮! 那种透亮得跟水似、一滴都不结晶的蜜,反而多半是加工到死的水蜜,好营养全整没了。
* 香味闻得出真假! 真蜂蜜的花香味藏不住,你开盖子嗅一下,有花香,不腻也不假。假的蜜那味儿就是一股子蔗糖水的味儿,俗得很。
* 别怕结块硬邦邦! 蜂蜜冷了变白变硬很正常,特别是冬天,这玩意儿叫“结晶”,结晶的蜂蜜在热天会化开,化开过程像流沙一样自然散开,品质差的蜜就是冻化之后整块掉。结晶说明蜜纯度才高,懂行的人都挑有结晶的蜜!那种放半年一年一点不变样的蜜才让人发毛。
* 认准“纯天然成熟蜜”标签靠谱吗?也未必!最好能找到像老徐这种知根知底的源头蜂农,哪怕多花点钱,起码图个安心。
说到底,买蜜认准真材实料、认准那份对天然的执着,比啥广告词都强。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