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借势营销:品牌如何玩转顶级赛事热点?
【文章开始】
还记得谷爱凌腾空而起那个瞬间吗?朋友圈是不是刷屏了?热搜是不是爆了?但,等等——那些跟着她一起"起飞"的品牌,你有没有注意到?赛场上的金牌闪闪发光,赛场外,一场无声的"流量争夺战"早打得火热了。冬奥会?它才不仅仅是运动员的舞台,更是品牌营销人的超级战场。可,冬奥这块大蛋糕,究竟该怎么吃才香?
冬奥"蹭热"?它可不止是简单贴贴标签
一提到赛事借势,很多人以为就是在宣传海报里P个雪花,或者让代言人拍个视频就完事?真要这么简单就好了!我见过太多品牌,钱砸下去,连个水花都没见着。说到底,"蹭"冬奥这个热点的核心是什么?
- 顶级关注度打底: 想想看,几十亿眼睛盯着屏幕看比赛!想想看身边人是不是都在聊谷爱凌、苏翊鸣?这天然就是个巨大的流量池!
- 国家情怀的引爆点: 升国旗、奏国歌!那种自豪感,是不是刷着手机鼻子都酸了?品牌如果能接住这种情绪,哇...效果翻倍!
- 精神价值的完美载体:"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这种积极向上的劲头,哪个品牌不想跟自家产品扯上点关系?
所以啊,光想着简单贴标签可不够。你得真的明白,冬奥背后那股子全民参与的热情,才是真正的金矿。
爆款背后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怎么才能在冬奥的流量海洋里捞到大鱼?成功的案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咱们得看看人家是怎么玩的。
- 玩的就是"快"! 谷爱凌刚夺冠没几分钟,那些品牌的海报、短视频就铺天盖地来了!为啥?抢占用户注意力第一秒啊! 谁反应慢,谁就可能被淹没。
- 故事讲得好,共鸣少不了。 你看红旗汽车那波操作,赞助国家队夺冠送车?这事儿本身够硬核吧?关键是,它把"荣誉"和"奖励"这个点打透了。很多人的朋友圈都在转:"看看,这才叫格局!" 情绪拉满了。嗯...虽然效果炸裂,但具体怎么精准戳中每个人心里那个点的机制,其实有点玄学。
- 线上线下得连起来玩。 安踏作为官方装备赞助商,门店直接化身奥运体验馆。穿上偶像同款,再整个互动装置拍个照发抖音...这体验感,不就串起来了嘛? 用户觉得好玩,品牌得到了曝光和好感。
- 深度绑定,刷足存在感。 像伊利那种,整个冬奥期间就没断过声音。从官方合作到运动员代言再到内容产出,持续不断地刷屏。让大家觉得,冬奥=伊利,起码提到乳制品就能想到它。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级别的投入,真不是小牌子玩得转的。
别掉坑里!这些弯路你可别走
蹭奥运的油水大,坑也不少。有些雷踩了,那真是血亏还得挨骂。
- "硬蹭"尬出天际线。 八竿子打不着的产品强行扯冬奥,什么"吃我的泡面,释放你的奥林匹克能量"...用户只会一脸懵:啥玩意儿?感觉纯粹为了蹭而蹭,特别low。消费者现在精得很!
- 侵权!这红线千万别碰! 觉得"中国冬奥代表团"的标识好看,顺手就P在自己海报上用?或者用人家运动员照片打广告?没授权?等着收律师函吧!这可是大忌!
- 光打雷不下雨,假把式。 口号喊得震天响,"全力支持冬奥!"...结果呢?用户没看到任何实际行动或者独特内容。空话套话!信任就是这么败光的。
- 跟风成瘾,没一点自己想法。 看人家拍滑雪视频火了,自己也拍一个,结果拍得还没普通网友好。同质化太严重,用户看都看腻了。能不能有点创意?
所以说啊,冬奥营销像走钢丝。走得好是风光无限,走不稳摔下来可疼。
看未来:冬奥之后,热点营销还能怎么玩?
那么多人押宝冬奥,但毕竟冬奥四年才一次(而且主要办在冬雪气候明显的国家)。品牌总不能总靠蹲大赛吃饭吧? 下一次风口在哪儿?
- 打造"运动人设"成长期饭票? 你看那些运动博主,是不是粉丝粘性特强?品牌自己能不能也培养点持续的运动基因出来?比如长期支持某个潜力项目?
- 科技感得跟上趟。 VR看比赛、数字藏品(NFT?虽然这词有点唬人)、虚拟运动员互动...这些技术如果能巧妙用在营销里,体验感绝对拉满。
- "可持续"是个加分项。 冬奥一直在强调绿色环保,这个概念多火啊!品牌如果能把这个理念真正融入到产品和行动里,做好沟通,绝对能圈一波年轻粉。
- 内容!内容!还是内容! 高质量的内容永远稀缺。无论是感人的运动员故事、专业的项目科普,还是有趣的幕后花絮,谁能持续输出好东西,谁就能留住用户的心。毕竟,流量来得快去得快,好内容能沉淀下人心。
所以你看,蹭冬奥热点,说到底只是起点。那些真正聪明的品牌,或许暗示他们早已把体育精神、人类对突破和美的追求,当成了品牌长期战略的一部分? 毕竟,谁不想和这些美好的东西站在一起呢?下一次大赛的哨声还没响,但品牌们的热身,恐怕已经开始了。你觉得呢?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