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品牌诞生记:5个真正成功的比赛软文案例(剖析版)
【文章开始】
看着朋友圈疯转的“最美厨娘大赛”链接,你第一反应是啥?点开看看?还是觉得——“哦,又是品牌搞的刷屏任务吧”???
老实讲,挺多人对“比赛软文”这仨字有点PTSD了。明明是个宣传好机会,为啥搞着搞着就变味了?变成干巴巴的自卖自夸,用户参赛像完成任务... 这背后,咱得先扒扒那些年“软文”给比赛挖的坑。
软文为啥总把比赛搞砸?
简单说就是:重心跑偏了。软文本该是比赛的“啦啦队”、“解说员”,结果呢?硬生生把自己搞成了唯一主角。
- “奖真好!”:整篇稿子就盯着奖品列表哇哇叫,某某新款手机、豪华旅游... 比赛的本质、品牌精神全消失,用户记住的是奖品,不是你。
- “快夸我品牌好!”:生硬插入品牌光辉历史,强调企业有多权威多NB。用户正想研究怎么参加呢,当头一盆硬广冷水... “急功近利”四个字写在脑门上。
- “任务指标最重要!”:设定不切实际的拉票、转发KPI。参与者累觉不爱,圈子好友被反复轰炸点麻了,比赛成了社交垃圾的制造机。???
想想你被硬拉票时的烦躁,这比赛还有啥好印象?品牌形象也跟着贬值了。这哪里是软文?简直是给比赛套上的枷锁!
等等,真有把比赛写出高级感的案例?
有!而且人家真把比赛当成了品牌价值传递核武器。5个真事儿,不玩虚的。
案例①:小品牌的大胸怀 —— 那个让妈妈们热泪盈眶的比赛
一个亲子装品牌,没多少钱搞豪华大奖。他们干了啥?策划了个“定格妈妈笑容”的摄影比赛。软文标题朴实无华:“你手机里有没有一张妈妈笑成月牙的照片?来换件新衣吧!” ????
戳了什么心?
没有炫技要求,晒的是妈妈真实的、没防备的笑容瞬间;
* 征集故事才是目的,衣服只是表达爱的载体;
* 社区氛围搞活了,用户自发评论“妈妈以前也这样笑”、“突然想回家了”...
结果? 一个本地小品牌,比赛期间订单翻两番,公众号涨粉全是精准宝妈。啥大奖没有,靠真情炸出了自来水*。
案例②:用“玩梗”点燃百万UGC —— 国民APP的硬核反差萌
某国民级效率工具APP搞比赛。内容?是让用户用他们工具搞点“无厘头创作”!比如用甘特图写情书,用流程图规划放假行程...
软文标题自带鬼畜气质:“求求你,别再用它干活啦!来玩点邪门歪道...赢iPhone!” ??
为啥爆了?
挖掘工具新场景,让冰冷的工具瞬间活过来,有梗有温度;
* 用户秀出创造力极限,产生了大量沙雕又硬核的作品,话题度爆炸;
* 软文全程记录用户的创意爆发,这波传播效果值回十台手机。???
效果炸裂*:社交话题热度远超预期,APP使用时长(尤其是趣味功能)直接飙上去好几个点。官方躺赢!
案例③:旧赛道新玩法 —— 那个只拼“走心”的设计赛
做包装设计的“包百万”品牌,办了个公益性质的设计比赛。软文聚焦点特别清奇:“这次比赛,拒绝套路!你的设计,能帮山里孩子省点事儿吗?”
击中什么?
锚定一个微小却普世的洞察——孩子们沉重的书包;
* 设计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真实项目引发设计师热血沸腾*;
* 公益光环加身,品牌格局一下子拔高。??
虽然具体转化率能达到多少还需要品牌公布更多数据支持,但这波品牌好感度妥妥刷满了!
爆款比赛软文有模板吗?有!就靠这三板斧
第一板斧:甭自嗨!用户兴趣才是最高目标
比赛亮点是啥?用户为啥要掺和?别上来就堆砌品牌自夸内容。用户觉得值、有趣、有共鸣(甚至能吐槽两句都行),才是关键入口。比如那个“妈妈笑容”赛,它锚定的是人性里最朴素的情感。第二板斧:把舞台让给真实的参与者!
把用户的故事、作品、状态推到台前。软文别光介绍你那个破规则,而是要展示用户的精彩与投入。那个APP鬼畜赛事的成功,核心就在于把用户的超大脑洞当主角。当用户被看见、被认可时,传播力是原子弹级别的。第三板斧:点燃“传播的导火索”??
好的软文得像个开关,触发用户的分享欲。可能是超强的实用性(如那个APP)、深沉的情感共鸣(如亲子装妈妈的感动)、独特的社交货币(如展示新创意的APP赛事)。别把分享当任务,而是当成参与后的自然情绪出口。让用户觉得“不分享对不起这么好玩的东西!”??
总之……
比赛软文想成功?核心在 “比赛本身”够不够值!好的软文不是硬生生打广告,更像是一场精彩赛事的解说员、催化剂和留声机。
用户是真心喜欢才参与、才自发传播?软文只是把这份喜欢放大、记录、再精准传递出去。从死命吆喝到激活兴趣……找到那个能让用户主动开口夸你、帮你传播的种子,才算软文赢家!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