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卖课广告软文的10个套路,看完别再被割韭菜!
【文章开始】
你是不是经常刷到那种让你心跳加速的课程广告?"0基础学Python,三个月后我工资翻倍了!"或者"宝妈在家带娃,靠这个副业月入两万"... 说真的,每次看到这种标题,我手指头都忍不住想点进去看看。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些广告到底是怎么让我们乖乖掏钱的?
一、为什么卖课广告总让人心动?
说白了,这些广告就像精准的"痛点扫描仪"。你焦虑什么它就戳什么:
- 痛点抓得准:职场焦虑?写"35岁被裁员";想赚钱?就放"睡后收入"截图
- 成功案例刺激:张三报名前月薪5千,学完变2万(虽然案例可能是真的,但大概率是幸存者偏差)
- 紧迫感制造:"前50名送价值2999大礼包"(其实名额永远用不完)
你发现没?这些广告从来不直接卖课,它们卖的是"未来的你"——那个更瘦/更有钱/更成功的版本。
二、这些广告用了哪些心理学套路?
(1)稀缺性轰炸
"限时特惠最后3小时!"(其实明天还是这个价)
"仅剩最后8个名额!"(实际报名人数显示42人)
倒计时数字+红色感叹号——这套组合拳打得人头晕眼花就想付款。
(2)社会认同绑架
满屏的"已有8623人报名"(数字可能每小时自动+100)
弹幕飘过"刚下单,期待蜕变"(你猜是不是机器人?)
说真的,看到这么多"同类"都在买,人就会产生羊群效应——"大家都选的总不会错吧?"
(3)权威幻觉制造
讲师头衔必须够唬人:"前阿里P9专家"(可能是外包)
"哈佛研究认证方法论"(其实只是引用某篇论文)
这里有个玄机——人更愿意相信带英文缩写的title,比如"BBC签约导师"就比"电视台老师"高级十倍。
三、软文里的文字游戏有多野?
案例1:价格魔术
原价5999 → 限时1999 → 再领券立减300 → 最后1699到手
实际成本可能不到300块,但层层打折让你觉得"不买就亏了"。
案例2:效果话术
"学完有机会实现薪资跃迁"(没涨薪?那是你"机会"没抓住)
"多数学员反馈效率提升200%"("多数"是51%还是99%?)
最绝的是这句:"掌握核心逻辑就能复制成功"——至于什么是"核心逻辑"?嘿嘿,课程里见分晓。
四、如何识别真假课程广告?
说实话,现在有些课程质量确实不错,但怎么避开坑货?我总结了个"三查三问"法:
查什么?
- 查评价:别光看课程页面的精选好评,去知乎/贴吧搜"XX课 后悔"
- 查试听:敢放免费试听章节的通常更有底气(注意是完整章节不是3分钟剪辑版)
- 查讲师:号称"十年经验"的,去领英搜搜真实履历
问什么?
- 问客服:"学不会能退款吗?"(看条款是否写"必须完成80%作业")
- 问老学员:"课后有答疑吗?还是扔个微信群就不管了?"
- 问自己:"这钱要是白花了,我肉疼吗?"
五、为什么我们总掉进同一个坑?
去年我朋友花5999买理财课,学完发现只讲了余额宝用法... 问她为啥上当?她说:"广告里那姑娘和我一样是文员,她现在都财务自由了..."
你看,人总会高估自己的特殊性——"别人能成,我肯定也行"。但广告不会告诉你的是:那个"成功学员"可能本来就有金融背景,或者人家每天研究8小时...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课程确实改变了人生。我认识的设计师小哥,就是靠299的排版课入行,现在接单接到手软。关键区别在于——他买课前就明确知道自己要补什么短板,而不是被"月入十万"的噱头忽悠。
写在最后
下次再看到"7天成为行业大神"的广告,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它解决的是我的真需求还是伪焦虑?
2. 承诺的效果有可验证案例吗?
3. 我的投入(金钱/时间)和预期回报匹配吗?
知识付费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把希望当韭菜收割的人。记住啊朋友们——真正值钱的课,卖点从来不在广告词里,而是在学完后的真实改变里。
(对了,关于"如何判断课程实操性"这点,其实我还在摸索... 有经验的老铁欢迎评论区交流)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