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
抗击疫情品牌软文:困境中如何赢得用户的心?
还记得疫情刚起来那时候吗?街上没人了,店也关了,大家慌得不行…但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有些品牌,不光没消失,反而好像更被大家记住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仅仅是因为捐了钱吗?肯定没那么简单。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疫情这种特殊时期,一个品牌到底能做些什么——不只是为了卖货,更是为了真正和用户站在一起。
一、品牌到底该怎么做?不只是捐钱那么简单
好,问题来了:一说“品牌抗疫”,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捐款、捐物资。这当然重要,但如果你只做这个,可能远远不够。
用户要的其实更多:他们希望感受到品牌的诚意、行动力,甚至是一种“我们在一起”的陪伴感。所以你会发现,有些品牌虽然捐得不算最多,却被夸上天;有些砸了重金反而被说是作秀。
为什么会这样?
我觉得关键在于——是不是真的切中了用户那时的需要。
举个例子,某家奶粉品牌在封控时连夜组织物流,把产品送到买不到奶粉的妈妈手里;还有个超市品牌快速开发了社区团购小程序,让大爷大妈也能轻松用。这些动作你说技术含量有多高?不见得。但做得及时、贴心,所以大家记住了。
所以说,真诚、行动、创新,这三样可能比单纯捐钱更重要:
- 真诚:别光说漂亮话,得干实在事
- 行动:反应要快,哪怕事情小
- 创新:用你的专业去解决新问题
二、从短期帮助到长期信任:怎么让用户“路转粉”?
好了,帮助也帮了,宣传也做了,然后呢?疫情总会过去,品牌怎么能把这种“好感”留下来?
这其实挺难的……因为用户是很现实的。你做得好,他们一时感动;但如果你产品不好、服务跟不上,他们该走还是走。
不过话说回来,疫情期间的很多行为,或许暗示了一个品牌是否值得长期信任。比如那些坚持不裁员、不降薪的公司,用户会觉得“这品牌有担当”;那些快速调整服务模式的,比如餐厅转向外卖安心送、健身房开线上课,大家就会觉得“他们真的在动脑筋”。
但这里有个知识盲区——我们其实不太清楚消费者心理这种转变能持续多久。有人说疫情改变了品牌和用户的关系,但也可能只是一种短期情绪?具体怎么沉淀成长期信任,恐怕还得再观察。
三、案例悄悄说:不张扬却让人记住的品牌做法
我随便举两个例子,都不是啥大厂,但我觉得做得挺巧的。
一个是某地方酸奶品牌。疫情期间很多送货员进不了小区,他们就在小区门口摆了个自助保温柜,扫码自提、无人接触,还写了个挺暖心的便签:“安心取,慢慢喝”。没人监督,但几乎没人乱拿。
另一个是某家教平台。本来做线下培训的,疫情全停。他们赶紧拉了群,免费给在家上课的学生补课、讲题,甚至帮忙打印学习资料。后来疫情缓了,很多家长直接成了他们的付费用户。
你看,他们没有大喊“我们多伟大”,但做到了这几点:
- 轻量:不搞宏大叙事,从小事切入
- 贴心:站在用户当时的具体困境里想办法
- 顺势:把自己的专业能力快速调整到新场景
这种动作,用户一眼就看出你是不是真心的。
四、说真的,疫情也给品牌上了一课
回过头看,疫情像一次突然的考试。有的品牌平时积累好、反应快、情商高,考得就好;有的临时抱佛脚,或者光说不练,就被网友记住了“小本本”上。
但你说这一切都是设计出来的吗?我觉得未必。有些品牌可能一开始也只是想做点该做的事,结果做着做着,发现了新的机会、新的连接方式。
所以啊,关键时刻的反应,其实靠的是平时的积累——你对用户好不好、价值观正不正、组织灵不灵活,一下子全都藏不住了。
写在最后:别忘了,品牌最终还是要回到人
聊了这么多,其实说到底就一句话:不管有没有疫情,能赢得用户的,永远是那些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的品牌。
疫情不过是一面放大镜、一次压力测试。它让我们看到:哪些品牌是真正有血有肉、和用户站在一起的;而哪些,只是屏幕前的演员。
好了,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希望对你有一点点启发。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