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
内部学习感悟:从被动到主动的成长之旅
你有没有参加过那种公司内部的培训?就是那种,可能HR组织了好几次,但你每次要么在下面偷偷回微信,要么干脆找借口溜号。说实话,我以前就是这么干的,总觉得这种学习……嗯,有点形式主义,对吧?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
为什么我们会对内部学习这么排斥?
先别急着否认,咱们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总觉得内部培训——
- 内容老套,讲来讲去都是那些道理;
- 和工作脱节,学完回去该干嘛干嘛;
- 缺乏互动,台上讲得嗨,台下睡得香;
- 没有后续,学完就完,没有任何跟进。
我以前也这么想,直到有一次,我们部门接了个新项目,要用到一个我完全没接触过的工具。当时我就懵了,硬着头皮上,结果可想而知——效率低、错误多,差点耽误进度。后来我才知道,公司上个月其实组织过一次这个工具的培训,而我,因为觉得“用不到”就没去。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不是学习没用,是我自己没选对学习的内容。
那么,内部学习到底能带来什么?
这个问题我也反复琢磨过。后来我发现,内部学习其实是一个“低成本试错”的机会。你想想,外部培训动不动几千上万,而内部学习几乎是免费的,而且更贴近咱们公司的实际业务。
比如我们公司后来推的“跨部门技能分享会”,就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 比如市场部的同事分享用户调研方法,让我这个做产品的也能更懂用户;
- 技术部的同事拆解了一个项目难点,连我这种文科生都听懂了逻辑;
- 甚至行政部的同事讲了高效会议技巧,真的帮我少开了好多无效会议!
你看,这些内容虽然不是直接教我“怎么写代码”或者“怎么谈客户”,但它们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的工作思维。学习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慢慢渗透的过程。
怎么才能让内部学习不那么“水”?
好了,说到重点了——光抱怨没用,咱们得想想怎么让它变得有价值。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有三点特别重要:
- 带着问题去学:每次学习前,问自己“我想解决什么?”,哪怕只是一个模糊的方向;
- 主动参与,别怕丢人:提问、讨论、甚至怼一下讲师(礼貌地),互动越多收获越大;
- 课后一定要用一次:哪怕只尝试用一个知识点,也能帮你巩固记忆。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有次培训讲“时间管理四象限”,听起来很老套对吧?但我后来真的拿它去排了一周的工作优先级,结果那一周效率明显高了。你看,有时候不是知识没用,是我们没用。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关键在哪?
其实我觉得这个转变最难,但也最重要。以前我也觉得学习是公司安排的任务,后来才慢慢意识到:成长是自己的事。
比如说,现在很多公司内部有知识库、经验库、甚至内部论坛,这些资源如果你不主动去挖,它们就永远躺在那里。但如果你愿意花点时间翻一翻,很可能找到别人踩过的坑、总结的方法,甚至前人留下的模板——这得多省事啊!
不过话说回来,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公司都做好了知识管理的底层建设。有些部门的经验可能根本没有被沉淀下来,这就导致学习资源不完整、不系统。具体怎么构建一套可持续的知识循环体系,说实话,这方面我还真不太懂,可能得靠公司层面有更清晰的规划。
最后说几句大实话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内部学习这东西,你别指望它一下子能让你脱胎换骨。它更像是一种“日常补充”,一点点地帮你积累优势。
有些人说,这种学习方式明显提升了团队协作效率,但这或许只是表面现象,背后还可能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是不是项目本身简单了?或者同事之间默契增加了?很难说清楚。
但无论如何,有一个态度我觉得很重要:保持开放,别轻易否定。有时候你觉得“水”的课,也许只是因为当时你不需要;等到需要时,可能就来不及了。
所以,下次如果HR又发学习通知,不妨先别划走,花两分钟看看主题——万一呢,对吧?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