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类软文是什么?小白都能看懂的超详细解读!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在朋友圈刷到过这样的内容?一个素人博主声情并茂地分享自己怎么从“黄脸婆”变成“水光肌”,最后“不经意”提到某个护肤品?或者在知乎看到一个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用户经历”,末了甩出一个课程链接?先别急着点赞收藏——你很可能被“用户类软文”包围了!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用户类软文?它怎么就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让你掏钱呢?今天咱们就来个大起底,用最白的话把它讲透!咱不整虚的,直接上硬货。
用户类软文究竟是什么?剥开它的伪装看看!
说直白点,用户类软文就是企业或者推广方,把自己想推销的东西(产品、服务、APP、观念),伪装成真实用户的分享、评价或者求助帖发布出来。目的嘛,就是让你看着不像广告,放下戒心,不知不觉被“种草”。你想啊,谁会天天防着身边朋友的“真实经历”呢?
举个例子最直观:比如你看到一个帖子标题:“哎呀呀,姐妹们救命!用了XX祛痘膏一周,脸上爆发得更严重了怎么办?” 点进去一看,发帖人描述得特别真实,有图片有细节,评论区还有人追问后续。最后楼主“幡然醒悟”:“啊!原来是我自己方法用错了!重新按照正确方法用了三天,痘痘就瘪下去了!真的绝了!你们一定要…”
你看,它核心就赢在一个字:真! 或者,至少让你觉得真!那种生硬喊口号的传统广告,早就没人信了。而这种“用户”分享的故事,自带信任感。
等等,它不就是广告?那跟传统广告区别在哪儿?
当然有区别!而且区别贼大!用户类软文和传统广告,就像特工和正规军:
- 传统广告(正规军): 光明正大,亮明身份。比如电视广告开屏画面会告诉你这是广告,商品详情页直接展示卖点。目的直接:快买我!
- 用户类软文(特工): 悄悄潜入,伪装潜伏。绝不承认自己是广告!它穿的是“隔壁小姐姐”、“热心网友”、“踩坑过来人”的马甲。目的隐蔽:让你觉得是自己“发现”的好东西。
关键就在于这个隐蔽性带来的信任感。 你觉得这是素人的真实反馈,参考价值当然高了!这也就是为啥越来越多的品牌愿意砸钱做这种看上去不像广告的“用户分享”。
那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特征?怎么认出来?
用户类软文为了装得像用户,一般有这些“固定动作”,了解后眼力见儿就练出来了:
核心特征(敲黑板!)
- ???♀? 第一人称口吻讲故事: “我买了… 我用了… 我发现…”。满满的都是个人经历,代入感极强。
- ?? 描述具体场景和痛点: 把场景描绘得很细致,比如“深夜哄睡俩娃后的我,对着镜子里的蜡黄脸真想哭…”,痛点戳得贼准!让你不由自主共鸣:“对!我也是这样!”
- ? 假装求助或探讨: “有没有姐妹也这样?”、“大家帮我看看到底值不值得入手?”。降低目的性,营造交流氛围。
- ?? 体验式说产品: 绝不说抽象的大词!重点描述使用过程、个人感受、前后对比。“涂上去冰冰凉凉的”、“第二天醒来脸没那么油了”、“坚持一个月法令纹好像淡了点?”。
- ?? ‘不经意’地露出产品信息: 精髓所在! 一定不是生硬推销。往往是讲完故事后,“顺便一提”或者被“追问”后才点出关键信息,比如产品名称、品牌小程序链接、购买暗号等。
- ?? 配图‘接地气’: 手机拍的“素颜照”、“生活场景图”、“订单截图”比华丽棚拍图更常用,追求真实感。
怎么写出来的?背后有啥小九九?(普通人也可以学)
虽然看起来像真人自发写的,但背后往往有明确的套路和技巧:
常用撰写手法(学会了你也能写!)
- 人物要立住: 得包装出一个真实可信的用户画像。是“一线城市宝妈”?还是“秃头加班程序员”?身份要明确,言行要符合。
- 故事要闭环: 发现问题 → 痛苦挣扎 → 遇见产品 → 初期(可能)失败 → 正确使用 → 迎来光明! 这个“英雄之旅”结构百试不爽。看多了你会发现,软文的作者总会在失败后找到正确的方法,这个转折点太普遍了,不过话说回来,人类就是爱看逆袭故事,这或许暗示了为什么商家爱用。
- 情感要共鸣: 得说人话!吐槽要犀利,开心要溢于言表,焦虑要抓心挠肝。把你心里的真实OS说出来!
- ‘干货’要包装: 想传递的产品核心卖点,必须巧妙地融入在个人感受和具体过程描述中。比如“轻薄不粘腻”变成“夏天穿短裤抹大腿也完全不黏糊”。
- 结尾要‘无辜’: “我不是推销啊,纯分享”、“效果因人而异哦”、“大家理性种草”。这种“免责声明”反而增加信任度。坦白说,平台算法具体是怎么给这类伪装打分、区分真伪用户的,我暂时没看到特别清晰的数据支撑,反正好用的平台都在用。
它到底有没有用?为啥商家这么爱用它?
作用嘛,肯定是有,而且作用不小!对商家来说:
- ?? 疯狂建立信任感: 没什么比“同类人”的推荐更能打破心防了。用户推荐是转化率最高的内容形式之一。
- ?? 隐蔽高效推广: 绕开用户对广告的天然屏蔽。特别是在信息流、社交平台,伪装性极强。
- ??? 引发真实互动: “用户提问”、“用户吐槽”,更容易引发评论区真实用户的参与和讨论,把热度炒上去。
- ?? 低成本传播: 一篇精心炮制的用户软文,可能在社群、朋友圈里被大量分享、复制,产生自来水效应,性价比有时比硬广高。
或许可以说,用户类软文本质上是一种以假乱真的信任营销。 它利用人际传播的基本原理,披着“用户”外衣来推销。
但是!问题也来了…
凡事都有两面性,用户类软文的争议越来越大:
- 过度伪装,信任反噬: 如果穿帮了呢?如果被消费者识破了这是精心策划的“骗局”?那对品牌声誉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一句“原来是托啊”,所有的前期积累瞬间崩塌。
- 信息污染,真假难辨: 你刷十条内容,八条都是伪装的用户推荐……老实说,现在想看到真正的用户分享得花大力气筛选,心累!
- 过度商业化: 平台充斥着这种内容,大大影响了普通用户真实交流的体验。好好一个社交、分享平台,快成大型“种草”卖货现场了。
- 监管难题: 《广告法》要求广告必须可识别。但用户类软文这么搞暧昧,界限就模糊了。怎么监管?平台、监管方都头疼。
不过话说回来,软文营销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好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真诚的用户故事传递价值,是双赢。 大家反感的是无底线伪装、欺骗式营销和内容污染。关键看这“用户”面具下,是真有料,还是纯忽悠。消费者真的不好糊弄了。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