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的软文:当营销变成大型翻车现场
【文章开始】
你刷到过那种文章吗?开头写得特别唬人,什么“一夜逆袭”“行业颠覆者”“老专家都震惊了”,各种承诺、各种担保、各种权威光环加持...结果呢?没过多久就被啪啪打脸——产品根本没那么神奇,承诺压根没兑现,专家甚至公开辟谣说“这玩意儿跟我没关系”!这不是搞笑吗?这种货不对板、最后栽了大跟头的营销软文,就叫“打脸的软文”。它为啥还能满天飞?忽悠到钱了拍拍屁股走人就完了?别急,今天我们一块儿扒扒这背后的道道儿。
打脸软文的标准套路:流量至上,诚意靠边站
这些软文为啥看着那么让人心动?套路其实不算新鲜:
- “牛逼闪闪”的承诺拦不住:动不动就是“3天见效”“逆转青春”“躺着瘦20斤”,听着能上天,实际嘛...你懂的。
- “专家”泛滥成灾:穿个白大褂就是教授,找几个群众演员就敢说用户好评如潮?连“XX机构推荐”“XX证书认证”那水印假得都像五毛钱特效。
- 制造恐慌,逼你掏钱:上来先吓你,“你的身体早有隐患了!”“同龄人已经超越你了!”再不买你就落伍、完蛋了!
- 故事讲得比真事还感人(可惜多半是编的):逆袭故事、感人经历、大彻大悟...眼泪赚足了,钱包也给你掏空了,完事了告诉你,这是“效果图仅供参考”?
这整个操作的核心是啥?简单粗暴:先把人忽悠进来看了再说,成交了就是胜利,翻车?以后再说呗...你看,诚意?可能只在键盘上出现过。
翻车后遗症:钱没了,信任也崩了
软文翻车了就不管了?想得美!消费者不是傻子,被坑一次后:
- 钱包受罪不说,效果达不到心拔凉拔凉的: 花大价钱买的“神器”没半点用处,那已经不是失望,是愤怒了。
- 感觉自己像个二傻子: 当初被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词儿打动,现在觉得自己智商被按在地上摩擦,太丢脸太伤自尊了。
- “这牌子我再也不信了!”: 别说这次买的牌子了,连同类产品都得掂量掂量。信任崩了,再建起来?难如登天啊伙计。
- 管事的可盯着呢: 忽悠大了虚假宣传被查,巨额罚款、产品下架、甚至官司缠身,那个赔了夫人又折兵啊...商家名声算是臭大街了,谁还敢买?
为啥翻车还能火?人性弱点被狠狠拿捏
可气的是,明知会翻车,为啥这种软文还前仆后继?因为:
- 快钱来得太容易:搞个爆款标题,编个离谱故事,流量蹭蹭涨,订单嗖嗖来。搞一票就走?不少人的心态。“先捞一笔再说”,管它后面洪水滔天。
- 用户就是忍不住想点“立即购买”啊:恐惧、焦虑、想占便宜...这些情绪商家拿捏得死死的。恐惧营销就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刀,割韭菜那叫一个快准狠。
- 犯错成本看着不高?: 网上信息过载,很多小白用户被骗了也不知道咋举报,或者嫌麻烦干脆认栽...这就让一些想挣快钱的人钻了空子。不过话说回来,翻车成本真的低吗?前面说了,罚款、口碑崩塌的损失其实也够喝一壶的,关键看“管事的”力度到不到位了...(嗯,这里暴露个现实情况,具体罚多少、罚得疼不疼,感觉挺看运气看地方的...这里我承认存在这个复杂情况。)
- 平台为了流量有时也装瞎?: 说实在的,平台在审核和打击这块儿有没有放水?这责任边界在哪儿?讲真,这块水太深太模糊...(坦诚暴露知识盲区)。不过我们至少能管好自己。
擦亮眼睛:我们如何避免成为软文韭菜?
知道了套路也难保不上当?那咱们也不能光被割啊:
- “特别神奇” ?警惕拉满!: 看见“绝对”“最”“100%”这种词,心里警报器就得嗡嗡响了。
- 查个底朝天再考虑下单: 查评价?只看平台的不够,去搜搜有没有人吐槽、有没有相关新闻扒皮。权威背书也靠编?查查机构官网、证书编号啥的。
- 想想对方为啥非“逼你立刻买买买”?: 优惠明天就没了?最后几件了?别急,缓缓!真靠谱的东西不差这一天半天。
- 有怀疑就找人问问: 身边有没有懂行的朋友?去靠谱的论坛、评测号看看行家怎么说。
让打脸软文彻底“凉凉”?不是没有办法
光躲着走还不行,想清理这个环境,还得合力:
- 平台不能只赚不治!: 得用点技术手段识别那些忽悠文,该删就删,该罚商家就罚商家,别揣着明白装糊涂。
- 商家别只想割一波,活久点行不行?: 赚快钱一时爽,事后火葬场。为啥不做个老实本分、真能解决问题的生意呢?口碑和复购不香么?(嗯,这里我想说诚实经营或许能走得更远...强调一下“或许”,世事难料,但概率上老实人确实更可能长久)。
- 消费者也支棱起来啊!: 遇着坑爹的虚假宣传,投诉举报走起!别嫌麻烦,你每一次较真,都是给不良商家上眼药水。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