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汇聚上万优质新闻媒体
专注新闻软文发稿,软文代写,软文营销等服务

天猫软文推广到底是什么鬼?3分钟给你说明白!

天猫软文推广到底是什么鬼?3分钟给你说明白!

【文章开始】

你在天猫刷到过那种看着像普通分享、测评,但最后都拐着弯夸某个产品好的文章吗?对!就是那种,读着读着,咦?怎么突然安利起来了?心里嘀咕:这怕是推广吧? 哈哈,你没猜错,十有八九,这就是传说中的——天猫软文推广!这东西到底是干嘛使的?今天咱就扒开来看个透。


(一)硬广太“硬”,软文来“软”它的腰

啥是软文推广?说白了,就是披着“内容外衣”的广告。

想想看,为啥商家不直接甩硬广链接完事?硬广啊,用户眼睛都免疫了,划过就算,效果?啧... 一言难尽。软文聪明就聪明在它不直接喊“买我买我”,而是假装很中立地给你分析:

  • 场景痛点入手:哎呀,你是不是也有某某烦恼?(比如熬夜黑眼圈、家里收纳乱糟糟...)
  • 假装测评/分享:咦,我/我朋友/某个达人偶然用了XX东西,哎哟喂,效果“意外”好!
  • 植入品牌&产品:这不,就把主角——要推广的产品“自然”带出来了,强调它能解决你痛点。
  • 弱化强推销感:对比直接打折促销吼,这种形式用户戒备心低多了,更容易被潜移默化种草。

核心目标?就是让你感觉:哦~这东西好像真的挺不错,值得试试!


(二)商家为啥非要玩这套路?烧钱图啥?

好,问题来了,商家为啥乐意花这个钱做软文?钱多烧的?当然不是!

  • 提升品牌信任度:比起赤裸裸的广告,伪装成内容的软文让人感觉更可信?(虽然…心里可能知道是广告,但这种形式就是感觉舒服点) 长期积累,品牌口碑貌似更“软性”地好起来。
  • 精准拿捏需求痛点:好的软文会精准瞄准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比如宝妈关心孩子安全健康,年轻人关注颜值性价比... 痛点抓得准,转化更有戏。 就像前阵子有个母婴大牌,主推儿童洗衣液,软文里专门描述“顽固果渍+反复搓洗伤宝宝衣服”的场景,后面“不经意”说自己产品一抹就净不伤衣...戳中一大片妈妈的心。
  • 拉流量+促转化:内容写得好,读者被吸引,自然会点击链接进店铺瞧瞧,这就带来免费(相对硬广来说)的精准流量!加上当时营造的需求氛围,下单几率嗖嗖涨。某新锐小家电品牌,通过一系列“小户型神器”、“懒人厨房必备”的软文矩阵,据说引导进店的转化率比同期硬广高出不少。
  • 做SEO占搜索位:软文会布局很多相关关键词,用户一搜“什么电动牙刷好用”、“XX精华适合油皮吗”,说不定就看到这篇“伪装”的推荐文章排前面了。

不过话说回来,软文效果就一定比硬广好吗? 这个... 真要看具体情况,取决于内容质量、平台算法、用户当时心情... 因素太复杂了,有时候硬广打骨折就是比你讲半天故事转化快,真没法说绝对。


(三)平台和消费者,被“玩”在其中?

天猫作为平台,对软文啥态度?平台其实乐见其成!

  • 丰富内容生态:满屏都是硬广促销,用户看着累得慌吧?有点看起来有趣、实用的“内容”(哪怕是伪装的),平台环境显得更“健康”、更“有层次”,用户停留时间也能拉长点吧?
  • 驱动成交和佣金:甭管软文硬广,只要引导成交了,平台该收的佣金一分不少。软文本质还是推动GMV的工具。
  • 需要平衡监管:BUT!平台也怕全是广告软文,用户体验下滑,最终留不住人。所以通常有标识要求(比如“广告”、“推广”这种小字角标),也在打击过度虚假夸大的软文。但用户能不能一眼识别,平台心里也没底吧?

那消费者呢?消费者是傻子吗?当然不是!看多了都门儿清。很多人其实知道那是广告,但挡不住——

  • 人家写得有趣/有共鸣啊!
  • 确实戳中痛点困扰了!
  • 评价、对比看着挺真实(有时真是水军...但普通用户分辨起来,emm...水平参差不齐)!
  • 跟风心理,看着挺多人说好的就想试。

可以说,消费者既是被影响者,某种程度上也是“共谋者”,图的就是内容里那点“实用价值”和“消费参考”,哪怕知道背后有推手。当然,被虚假软文坑了的,那就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了!


(四)干货:软文都藏在哪里?啥套路?

天猫软文常见的藏身之处和招数:

  • “有好货”频道:看名字就懂了,很多专业感强的单品测评/推荐文,软文高发区。
  • “必买清单”/“清单”内容:这种合集里掺进几个“关系户”单品,不要太容易哦!越是主题明确的清单(如“百元内小众精华”),越容易被商家盯上插一脚。
  • “问大家”板块:嘿,“热心网友”的回答,可能是品牌安排的“自己人”哦!伪装成真实用户体验。
  • 宝贝详情页里的“详情”下拉区:下拉后可能看到关联的测评文章、达人试用报告... 别怀疑,商家花钱放那儿的。
  • 头部博主/KOL合作文:这个更常见了,首页刷到的内容,大V博主讲生活故事,结局安利产品,标准操作。
  • 用户评价置顶长文:那些写得特别详尽、带美图、被商家置顶的高赞评价... 懂的都懂,不少是专业写手作品。
  • “淘宝头条”信息流:刷着刷着蹦出个故事性强的“购物指南”/“生活窍门”,结尾来个产品链接...软文无疑。
  • 直播切片图文:把主播讲解产品的精华片段+口播文案做成图文放出,本质还是促销内容的变体软文。

套路核心:痛点共鸣 + 伪真实体验 + 伪专业分析 + 隐藏式转化链接。


(五)案例时间:软文怎么一步步“俘获”你?

举个真实点(但虚构细节)的案例: 某美白精华推广。

  1. 标题党钩子:《28天!熬夜黄皮逆袭冷白皮的秘密,我惊了...》
  2. 开场共鸣造惨:“姐妹们,熬夜加班/带娃快把我熬成‘黄脸婆’了!试过无数美白产品,不是黏腻就是没效果,心累...” (精准打击特定人群痛点)
  3. 偶然“发现”:“闺蜜聚会,看到XXX皮肤白到发光!逼问下才知道她偷偷在用XX品牌的XX精华...”
  4. 伪专业分析:“查了下成分,主打XX(某专利成分),据文献说能直击黑色素...原理听起来靠谱...” (加一堆看着很厉害的成分名词)
  5. 伪个人体验:“半信半疑买来试试,质地超级清爽!关键是!用了28天!同事问我是不是打了美白针!对着镜子看素颜对比照,我自己都惊了!黄气真的退了!泪目推荐!” (强调效果显著、使用感好)
  6. 转化入口:文末/文中自然出现“戳这里看详情”或直接嵌入天猫产品卡片链接。
  7. 评论加持:底部精选几条“种草了!下单了!”或“用了真的白!”的评论... (水不水谁知道呢?)

这流程走完,意志不坚定的消费者,手指一哆嗦可能就加购了。


(六)新规则?达人推文也得亮身份证!

现在平台监管也在跟上脚步了。大的趋势是:透明化。

  • 强制标注 “广告”/“推广”:虽然字体往往小得可怜,位置隐蔽,但至少是个态度。
  • 要求达人/KOL报备:合作推广的笔记、文章,平台算法和人工在盯,不报备?流量降权甚至封号。
  • 打击虚假评价:平台花大力气清理刷的好评、刷单等行为,虽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至少查得严了。
  • 强调“真实体验”权重:算法可能更倾向于给那些看起来更真实(不是千篇一律夸)、有细节、有不同声音的评论或笔记更多曝光。 具体怎么判断“真实感”?这背后的算法逻辑恐怕是平台核心机密了,外人谁知道具体参数咋设的?只知道方向是这样。

(七)最后想想这事:聪明营销,还是信息污染?

绕回开头那个问题:天猫软文推广到底干的啥?

简单粗暴讲:干的是一种更聪明、更隐蔽、更容易让你心甘情愿掏钱的广告活儿。

商家觉得:“精准打击用户痛点,提升转化,降低硬广抵触心理,划算!”
平台觉得:“丰富内容生态,提升GMV,双赢!我得管管过分的。”
消费者:“烦!但有用的就看看…被坑了骂街!”

它肯定有它的价值,提供信息、筛选产品,做得好的软文确实能帮用户做选择。但问题是,铺天盖地都是伪装成内容的广告,真实的声音在哪?用户还能信谁?

这招是营销智慧的体现,还是对信息环境的污染?可能真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看,以及这篇软文做得真不真诚了。啧,你说说,这算聪明还是套路太深?

【文章结束】

本站文章大多都是转载于网络,如有不实信息、版权或者侵权问题,请联系博主765536098@qq.com及时删除!直编新闻自助发稿平台 » 天猫软文推广到底是什么鬼?3分钟给你说明白!

分享到: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