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汇聚上万优质新闻媒体
专注新闻软文发稿,软文代写,软文营销等服务

品牌2周年:这5个蜕变故事比数字更动人!

品牌2周年:这5个蜕变故事比数字更动人!

【文章开始】

哎,你们发现没?时间这东西吧,撒丫子跑起来是真拦不住。一转眼,我们这小品牌居然也呱呱落地满2周年了!当初可能就是几个人脑子一热(当然也带着点死磕的决心),琢磨着做点不一样的事情。现在回头翻翻朋友圈,嘿,用户数?功能点?团队规模? 这些数字确实挺唬人,但说实在的,最戳心的反而不是这些冷冰冰的KPI。那到底是啥?咱别急,掰开了揉碎了聊。


疑问一:数字增长背后,用户为啥真的留下来了?

刚起步那会儿,说实话,我心里挺没底的。市面上同类产品海了去了,凭啥人家要选你?光靠烧钱补贴?这事吧...不长久的。我们就琢磨啊,“能不能别总想着掏用户口袋,先把自己掏空服务好人家?”

  • 笨功夫是捷径: 第一年,团队几个人真成了“007客服”,用户群里半夜吐槽个Bug,五分钟内必有回应(虽然可能顶着鸡窝头)。有次大半夜用户说支付卡住了,技术小哥边啃泡面边远程给解决了。用户后来成了铁杆粉,逢人就说“他家售后是真人!活的!”你说这事多小?但人心就是这么暖热的。
  • “听骂声”比听掌声重要: 早期有个功能被用户喷成筛子,产品经理脸都绿了。但没犟,真按用户意见推翻重做了。结果是?那功能反而成了后来的“口碑担当”。用户觉得自己被听见了,这感觉千金难换。
  • 找到那根“痒痒挠”: 我们发现用户A特别喜欢分享小众攻略,就偷偷优化了ta的发布体验;用户B总抱怨找不到某类信息,我们就手动帮ta做了个聚合...不是技术多牛,而是把“千人千面”从概念变成手边的热茶。用户觉得“哎?它懂我?”,自然就黏住了。

(??插一句实在话:虽然老张总说“用户画像”多精准,但我总觉得吧... 人哪能被几个标签框死? 具体怎么平衡算法和“人味儿”,这块我们其实还在磕磕碰碰...有高人路过欢迎指点!)


疑问二:产品叠代那么快,功能堆砌等于价值吗?

这两年我们更新了多少版本?自己都快数不清了。但功能多就代表好吗?用户要的不是瑞士军刀,是顺手的那把刀。

  • 砍掉比加上更需要勇气: 去年狠心下线了三个使用率低的功能,团队吵翻了天。结果呢?用户说“界面清爽了!找东西快了!” 有时候,“做减法”反而是最增值的动作。
  • 核心功能要“钉钉子”: 想想看,你最离不开我们的那一点是啥?消息必达?流程超简?内容够硬核? 不管啥,这两年的资源都像钉子一样,卯足了劲往里锤。比如消息通道从最初常丢包,到现在台风天都扛住了(亲测!去年深圳暴雨预警推送零延误)。
  • “小迭代”撬动“大体验”: 别总想着憋大招。某次更新就优化了一个按钮的位置,点击率涨了30%... 用户觉得顺手了,价值感是翻倍的。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竞品搞的花里胡哨特效我们没学,不是技术不行,是真觉得...没啥用还费电。

疑问三:两年能沉淀下点“虚”的东西吗?

品牌文化?价值观?听着挺虚的是吧?但我觉得吧,灾难面前最能验货。

  • 疫情隔离期那事儿: 当时有个老用户被封在小区,急求慢性病药。团队知道后,几个同事顶着风险分头找药、协调跑腿,折腾半天送到了。这事压根不赚钱还倒贴,但群里刷屏的“谢谢”和用户后来寄来的手写信,比啥融资新闻都提气
  • “较真”是会传染的: 内容组为了核实一个冷门数据,能打十几个电话求证到半夜;设计为一个像素偏差吵半小时...用户可能看不见这些鸡毛蒜皮,但最终拿到手里的“扎实感”,或许就藏在这些死磕的细节里。
  • 从“我”到“我们”的磁场: 看着用户群里自发组织攻略大赛、互相答疑解惑,甚至有人把我们Logo纹在身上(别学!冲动!),这种“自己人”的氛围,砸多少钱也买不来。这或许暗示...我们已经成了某些人生活里一个微小但踏实的注脚?

未来?甭画大饼,先啃硬骨头

2周年不是终点牌,更像加油站。前面坑还多着呢:
* 如何让百万用户都感觉被“特殊对待”? 技术瓶颈摆在那儿。
* 怎么在商业化与用户体验之间走钢丝? 这是个永恒难题。
* 那个说“十年后约酒”的老用户,咱可不能辜负啊...情怀不能当饭吃,但没有情怀的饭,吃着不香吧?


写在最后:前两天收到用户@旅行青蛙的留言:

“用了整两年,从找攻略到交朋友,它不像个工具,像陪我成长的损友——偶尔抽风,但总能找回场子。”
得,值了!下一个两年,继续做个“有瑕疵但靠谱”的损友呗? 走着!

【文章结束】

本站文章大多都是转载于网络,如有不实信息、版权或者侵权问题,请联系博主765536098@qq.com及时删除!直编新闻自助发稿平台 » 品牌2周年:这5个蜕变故事比数字更动人!

分享到: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