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汇聚上万优质新闻媒体
专注新闻软文发稿,软文代写,软文营销等服务

华为Mate10软文营销揭秘:当年如何靠内容逆袭?

【文章开始】

华为Mate10软文营销揭秘:当年如何靠内容逆袭?

还记得2017年那个秋天吗?大家都在追啥手机?苹果搞了个“刘海”X,三星忙着弄曲面屏... 突然啊,华为Mate10就杀出来了,喊得贼响:“智慧手机时代来临了!” 那动静,在线上线下的讨论度蹭蹭往上涨。等等,你说你明明没看到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轰炸?那就对了!华为这次玩的是软的,是润物细无声那套——靠的正是软文营销。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台“老旗舰”当年的软文,到底是怎么在刀光剑影的手机圈里,硬是劈出一条血路的?


Mate10的软文,核心到底在“卖”什么?

软文软文,不是硬邦邦推销配置单。Mate10软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把枯燥的技术,讲成了活生生的故事。你问它在卖啥?

  • 麒麟970芯片? 嗯,有提,但不是核心主角。
  • 徕卡双摄? 肯定有,但也没占据C位。
  • 超长续航? 必备卖点嘛。

真正的“核”,是那颗神经处理单元(NPU)带来的“AI智慧”! 当时绝大部分用户,甚至包括我这样的半吊子数码爱好者,听到“AI”都觉得是科幻片里的事儿。华为Mate10的软文,干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把这个“玄乎”的概念给“落地”了。

自问自答:为什么用户会对“AI手机”买单?
很简单啊,因为它让用户感觉手机真的“变聪明”了,而且这种聪明是用得着、看得见、摸得着的!你想想,谁不想省事儿?手机要是能自动识别你是拍PPT还是拍夜景,自动给你调好参数,省了咱费劲吧啦地去设置,这不就是解决痛点嘛!软文就是不断地用这种场景化的例子告诉你:“哥们儿,这才叫未来!” 比如:
* 场景1:出国旅游? 软文会描述:掏出Mate10对准看不懂的菜单,咔嚓,AI实时翻译出来了!爽不爽?解决了语言障碍的大痛点!
* 场景2:公司开会拍PPT? 别担心,AI知道你在拍文档,自动把歪斜的PPT给你矫正得倍儿直,自动优化文字清晰度!办公神器啊!
* 场景3:晚上拍孩子跑动? 啥?光线暗+手抖+娃乱动=糊?试试AI夜景模式吧(当时的AI摄影功能),软文会给你看前后对比图——糊片 vs 奇迹般地清晰照片。视觉冲击力一上来,钱包就想掏了...
这些具体的、生活化的场景通过大量软文反复渗透,就把高高在上的“AI”,变成了一种看得见的“便利”和“优越感”。 这就是软文营销厉害的地方,不是干讲技术参数(虽然参数也过硬),而是讲技术给你生活带来的改变。


不吹不黑,软文营销组合拳怎么打?

光有核心卖点不行,还得有策略地把声音传到用户耳朵里。华为Mate10的软文营销,我回头琢磨了下,发现它是一套非常立体化的组合拳

  • 核心阵地:科技数码圈+大众圈层全覆盖
    • 深度科技解读: 找专业的科技媒体、顶级博主(俗称KOL)。他们写软文不会直接喊“买买买”,而是深入解析麒麟970 NPU的技术突破,对比它与传统CPU/GPU在处理AI任务时的效率优势。这种内容深度拔高产品形象,奠定“技术领先”的基调。
    • 垂直领域渗透: 摄影爱好者聚集的平台(比如图虫、蜂鸟网),会有大量突出徕卡色彩和AI摄影能力的评测或“样张欣赏”类软文。强调“随手拍大片”,满足用户渴望提升拍照水平但又怕麻烦的心理。
    • 大众生活种草: 母婴博主会写“拍娃神器终于找到了!”,商务人士聚集的财经媒体会写“出差党的效率利器”,旅游博主写“我的翻译官Mate10”。这类软文主打的就是共鸣!不看配置,只聊“好用”,圈的就是普通消费者。 覆盖范围极广,总能找到你关心的点。
  • 形式多样:硬货得有,故事也得讲
    • 测评报告型: 数据党最爱。跑分、帧率、拍照场景对比样张,拿事实说话,增加可信度。
    • 体验长文型: 以“我使用了X周/个月感受”开头,娓娓道来,夹杂真实使用场景(比如那个著名的“拍火锅”场景),比纯冷冰冰的参数更有温度和代入感。
    • 痛点解决型: 前面提到的“拍PPT、翻译菜单、拍夜景娃”,直接戳中用户心窝子里的“烦”点。
    • 行业趋势类: “AI手机时代已来,Mate10率先领跑”这类标题,抢占心智制高点。不过话说回来,这类软文写得太“硬”就容易显得空洞,当时很多其实也混在深度解读和体验里一起发了。
  • KOL矩阵扩散: 这个投入不小,请了很多不同类型的KOL。手机圈头部大佬(影响力背书)、摄影大V(强化摄影卖点)、商务人士代表(精英形象贴合)、生活类博主(触达大众)... 形成交叉火力覆盖。我记得那会儿不少KOL的软文阅读量都破10万+了,互动还很高。
  • 用户自来水激发: 通过组织线上线下的体验活动、摄影比赛等(比如那个Mate10城市夜景挑战赛啥的),鼓励普通用户晒照、发评测。这些UGC(用户生成内容),经过引导和筛选,本身就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软文”。 看到朋友拍的夜景确实牛,你信不信?

这事儿效果到底咋样?数据不会骗人

光听我说策略好,没用。最终还得市场检验对吧?Mate10系列的软文营销战役(配合其他传统营销),效果还是挺炸裂的:

  • 声量指数级飙升: 光是在我们国内的主要社交和新闻平台上,讨论热度远超同期其他非苹果机型。“AI手机”、“徕卡双摄”、“Mate10”成了当季绝对的热词。 你可能记不清当时别的安卓机叫啥,但Mate10这个名字你肯定印象深刻。
  • 销量是硬道理: 官方说得很保守啊,什么“销量符合预期”...不过看看第三方调研机构的报告(比如IDC、Counterpoint那些),Mate10系列在发布后的几个月内,在全球尤其是高端市场(欧洲某些国家),份额涨得挺猛的, 直接和苹果三星在中高端掰腕子。
  • 成功立起“AI手机先驱”人设: 你问现在的人,手机AI谁家喊得早?大部分稍微懂点的都会想到麒麟970和Mate10。这个心智占位太值钱了,为后续机型打下了非常牛的技术领先形象基础。 你说这是不是软文营销潜移默化搞出来的?
  • 口碑护城河加深: 当时网上关于“华为拍照好”、“国产芯厉害”、“AI确实有点用”的评价明显增多。扭转了很多人对“国产机体验不行”的刻板印象, 虽然还有人说屏幕啦啥的小毛病,但大方向上的口碑确实立住了。

不过我得老实交代一个盲区: 官方具体花了多少钱在这波软文投放上?内部各渠道比例怎么分配?有没有精准到某一篇软文带来多少转化这种超级明细?抱歉,这种核心的预算数据和ROI细节,外边人真没法搞到,咱也只能从外部能观测到的声量、销量、口碑变化来反推确实有效。毕竟,商业机密嘛...


过了这么多年,Mate10的软文还值得学吗?

答案是肯定的!现在的营销环境虽然变化很大(短视频、种草平台崛起),但Mate10软文营销的核心精髓依旧不过时:

  • 技术≠体验,场景化讲述是关键! 再牛的技术,用户听不懂、用不上就白搭。软文的核心任务,就是扮演“翻译官”和“故事大王”。
  • 选对渠道,精准触达。 别指望一篇软文打天下。搞清楚你的用户在哪,就用他们习惯的方式去讲他们关心的事。深度科技迷、摄影发烧友、普通上班族、学生党...各有各的频道。 现在做也一样,抖音小红书、B站公众号,玩法不同但道理相通。
  • KOL合作,要深度契合产品调性。 找头部不一定是最优解,找那些真正理解你产品价值,能讲出真实、有感染力故事的创作者更重要。 当时华为找的很多KOL确实在垂直领域有公信力。
  • 用户参与,激发“自来水”。 创造机会让用户玩起来、晒出来。他们的分享,比品牌自夸一万倍有效。这一点在社交媒体时代越来越重要。
  • 坚持核心卖点,持续发力。 Mate10围绕“AI智慧”的核心点打得很透,软文主题无论怎么变换,最终都会落回这个点,形成强记忆点。别今天一个点明天一个点,让用户晕头转向。

最重要的一点是:软文营销的本质是“价值传递”,不是“谎言包装”。 Mate10之所以能成功,前提是它的AI功能确实在当时做出了差异化体验,并非纯靠吹牛。如果你的产品本身不给力,再妙的软文也救不活。


看着手里现在的新款手机,再想想当年的Mate10,那波软文操作确实可圈可点。它成功地用内容撬动了认知,让一台“聪明的”手机走进了千万人的生活里。 这可能也暗示着: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用户更渴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有代入感的故事吧?下次你的产品或服务要推广时,不妨想想Mate10走过的路子——别光扯着嗓子喊,坐下来,好好讲个能打动人的“软”故事?这事儿,难也不难,核心是得摸准人心呐。

【文章结束】

本站文章大多都是转载于网络,如有不实信息、版权或者侵权问题,请联系博主765536098@qq.com及时删除!直编新闻自助发稿平台 » 华为Mate10软文营销揭秘:当年如何靠内容逆袭?

分享到: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