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汇聚上万优质新闻媒体
专注新闻软文发稿,软文代写,软文营销等服务

医疗软文踩雷清单:15个不能碰的违禁词揭秘

医疗软文踩雷清单:15个不能碰的违禁词揭秘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辛辛苦苦写的医疗产品推广文,啪一下就被平台下架了,甚至账号都收到警告。是不是一头雾水?多半啊,是你踩中了那些碰都不能碰的医疗违禁词!去年我就知道一个例子,某药企文案就因为用了几个“不该用”的词,宣传材料被撤,还被罚了50万。想想都肉疼啊,对吧?所以今天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为啥会有这种词?到底哪些词是“雷区”?怎么才能绕开走?

禁区清单:这些词真不能随便写!

为啥广告法、监管部门要对医疗广告这么严防死守?核心就俩字: 怕忽悠 。患者健康是底线啊,夸大其词、“包治百病”这种,误导了人,出了问题谁担得起?搞不好真要命的。

所以呢,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宣传里,这些类型词汇简直是“通缉令”上的常客:

  • “王婆卖瓜”型(绝对化疗效词): “根治”、“治愈”、“药到病除”、“永不复发”、“无效退款”——听着牛吧?但说实话,科学和医学的复杂性摆在那,谁敢真拍这个胸脯?监管部门看了,头一个就想敲打你!
  • “神仙下凡”型(万能词): “最先进”、“最高科技”、“国家级”、“唯一”、“革命性突破”——吹得天花乱坠,没有国家级权威认证做背书?等着审核老师给你画叉吧。
  • “模糊地带”型(治病暗示词): 比如“降血糖”、“抗肿瘤”、“瘦身”、“丰胸”、“增高”、“提高智商”——这些词本身指向了具体疾病的治疗作用,直接踩在了药品/医疗器械的审批红线上了。你没证?那就是禁区!某大牌代餐奶昔就因为用了‘瘦身’宣传,妥妥被罚,销量再好也没用。

你是不是也嘀咕过:“‘缓解疲劳’算不算?”“‘增强体质’行不行?”嗯…这就问到点子上了,这正是最头疼的灰色地带!这些词,你说它算疾病治疗词吗?好像不完全是。你说它完全安全吧?平台紧张兮兮的尺度下,搞不好也给你来个“误杀”。我的经验是,保险起见,尽量别碰。真想表达,试试换成‘感觉身体更有劲儿了’、‘人好像精神些了’这种“用户体验式”描述。

雷区边缘试探?搞清这几点!

有人可能动歪脑筋:那我换个马甲,写“堪比吃药的效果”、“用过的都说病好了”,打打擦边球,总能钻空子吧?千万打住! 监管部门不是傻子,“暗示疗法”、“暗示疗效”管得一样严。这种伪装过的“好话”,更显得你“此地无银三百两”,查起来罚更狠。

说实话,具体有多少词算是“超范围宣传”,并没有一份全世界通用的、绝对清晰的清单罗列。这个数字和范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平台审核员的尺度和对法规的解读差异。这玩意儿就像…那个,有点像…你开车时那个“超速10%以内一般不罚款”?各地执行起来也不尽一样。2018-2022这五年,全国查处的违法医疗广告就超过1200起,里头大部分都栽在用词不老实上。这或许暗示了监管真的是一刻也没松懈过。

咋整?避坑指南收好!

写医疗软文,咋说才又安全又有效?核心原则:把你的表达,紧紧捆在产品已经获批的那个“身份”(适用范围和功效)上!

  • 卖点要讲,“治病”别提: 比如你卖的是一种“特医食品”(专给糖尿病人的),获批的功能是“满足特定营养需求”。那就好好说说配方咋科学、营养咋均衡,口感怎么好下咽。可别扯什么“吃了血糖稳了”!那是药物的活儿。
  • 用户证言?重点在“感受”不在“疗效”: “喝了这助眠饮品,睡觉踏实多了”,“关节敷了这热敷贴,没那么僵了”——描述使用者的主观舒适感变化,这相对更稳妥。核心就是避开那句最关键的“医生话”:“这玩意儿治好了XXX病”。
  • 专业背书:证件亮出来! 产品注册证号、备案号、生产许可证号…这些枯燥但至关重要的官方身份证信息一定要在显著位置展示!再配上那句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看着像套路?但它能保你平安啊。

不过话说回来… “安全”、“有效”这种词本身没问题吧?问题在于,你用在哪儿、怎么用。如果你产品确实有官方认证的功效范围,说它“在帮助伤口愈合方面是安全有效的”当然OK。要是卖个普通维生素片,吹成“安全有效地预防心脏病”,那就是自己作死了——等着收罚单。

说白了,写医疗健康相关的文章,核心就俩字:老实! 把产品真实获批的身份和功能讲清楚,别去“加戏”,别提“治病”。那些听起来特别“神”、特别“包治百病”的词,看见了就绕着走,准没错儿!说到底, 别让几个词害了你辛苦经营的产品和账号。

写文章不能太飘,卖药别卖仙丹

【文章结束】

本站文章大多都是转载于网络,如有不实信息、版权或者侵权问题,请联系博主765536098@qq.com及时删除!直编新闻自助发稿平台 » 医疗软文踩雷清单:15个不能碰的违禁词揭秘

分享到: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