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类型软文写作完全指南:套路突破与实战解析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刷到过那种文章?看完觉得有意思、有启发,甚至被触动得热泪盈眶或者热血沸腾,最后可能稀里糊涂就被种草了个什么东西,或者记下了一个品牌?回头想想,这篇文章压根儿没像超市大喇叭一样嚷嚷“买它!买它!”?这,就是“其他类型软文”的魔力。
传统硬广是西装革履的推销员,直愣愣杵你面前塞传单。
“其他类型”软文是咖啡馆里偶遇的、有趣又博学的邻座,喝着咖啡聊着天,临走你心里却惦记上了他推荐的那家面包店。
朋友上次写了篇关于“都市人为什么需要一家街角咖啡馆”的文章。通篇没提自家店一个字!就聊加班文化的疲惫、陌生人之间的隔阂、公共空间的稀缺……结果呢?文章疯传,评论里清一色“太戳心了!”、“求推荐你们城市这种咖啡馆!”。最终她自己那家刚开的小店门口排起了队。这操作,神不神?
一、啥是“其他类型”软文?先掰扯明白边界
核心问题一:到底啥算“其他类型”软文?
简单说,就是绕过赤裸裸的产品推介,穿着价值、观点、故事或信息的“外衣”,润物细无声地把品牌形象、情感共鸣,或者某种价值观“种”在你心里。目的不是为了今天下单(虽然也可能导致下单),而是为了让你明天遇到相关场景时,第一个想起他。
它长得不像广告!它可能像:
* 一篇有深度的行业观察报告;
* 一个感人的、或充满反转的真实故事;
* 一份实用的生活指南或技能教程;
* 一组犀利的社会热点评论;
* 一份新奇有趣的知识科普。
重点不是它说了什么产品,而是它让你忘记了(或者感觉不到)它在卖东西。 它更像是品牌在“交朋友”,用共同的兴趣、相似的烦恼、一致的看法来建立信任和好感。
二、别踩坑!其他类型软文容易犯的“作死操作”
这种“不推销”的软文,写好不容易,写翻车分分钟。几个要命的坑:
核心问题二:最容易搞砸的其他软文是啥样的?
硬广穿了件薄马甲: 就是内容跟品牌/产品关联生硬得脚趾抠地。前面聊独立女性价值观,结尾突然话锋一转“就像我们XX面霜,给你独立自信的光彩!”——观众心里直接出戏:“哦,搞半天还是广告。” 失败!
价值虚晃一枪变鸡肋: 标题党满天飞,打开一看,内容空洞无物,就为了结尾植入而生拉硬凑。比如一篇号称“揭秘金融圈内幕”的文章,干货没几句,最后却推荐了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在线理财课程。读者会觉得:“就这?浪费我时间!” 取关!
自嗨忘了他妈是谁: 通篇都在讲“我们品牌好牛逼”、“我们技术多领先”、“我们创始人多不容易”……完全忽视了读者关心啥、想看啥。 像是企业的年终总结,但逼着路人看。无聊透顶!
三、真家伙来了!其他类型软文的核心套路
好啦,避开坑,上干货。怎么写才算对路子?有料、有趣、有共鸣、不说破。
核心问题三:怎么写出不像广告但效果贼好的软文?
1. “情感嫁接”——找个心锚让你挂!
* 找准大众普遍痛点/痒点: 当代人最怕啥?焦虑、孤独、被内卷、时间不够、健康亮红灯……最渴望啥?钱多、事少、被认可、归属感、自我实现……
* 深挖一种情感共鸣点: 别贪多,抓一个往深了打。比如针对职场妈妈的内疚与坚强;针对空巢青年的都市漂泊感。
* 将品牌/产品自然融入情感解决方案: 这里需要最高技巧!不是产品解决,是产品代表的价值或场景能缓解这个痛点。
* 操作: 写一个能精准戳中这个痛点的真实或虚构故事。重点渲染情绪,只在关键场景,让产品或品牌提供的氛围、便利、陪伴感(而不是产品本身)成为情绪舒缓的“象征物”。
* 实战案例: 一家共享办公空间写《凌晨3点的北京,哪盏灯为你而留?》,讲大城市打拼者的孤独与奋斗。文中提到在深夜的共享办公室,“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机”(共享空间的标配)和几个同样熬夜的陌生人(共享空间氛围),成为一丝温暖的慰藉。没人推销空间多便宜!效果?无数创业狗泪目转发:“这不就是我嘛!”
2. “价值输出”——立个旗杆让你靠!
* 提炼品牌核心倡导的价值观/生活方式: 环保?极简?匠人精神?女性力量?打破常规?
* 用强观点、深度思考、权威洞察来表达价值观: 不是喊口号,而是提供能佐证和深化这个价值观的有力内容。这证明你的价值观不是噱头,是真的有东西支撑。
* 将品牌定位为这一价值的引领者/践行者/布道者: 自然地带出一句“我们正是致力于此”或“这正符合我们的初心”。
* 操作: 写一篇观点犀利的评论或行业深度文。在观点足够深入、引发共鸣和讨论后,点出品牌为何认同并实践这一价值。产品是价值的承载体现。
* 实战案例: 一个主打有机原料的护肤品品牌写《化妆桌上的“精妙谎言”:成分表的真相解读》。深入剖析化妆品行业的营销话术和消费者认知误区,强调天然、透明、有效的重要性。结尾点出:“我们选择公开所有成分及其来源,因为相信真正的美,源于对肌肤的诚实与尊重。” 瞬间拉高品牌公信力。
3. “知识/信息赋能”——送个礼包让你用!
* 聚焦于用户迫切需要掌握的技能/知识: 一定要是干货,真正有用的。比如“普通人如何5分钟判断公司财务风险?”、“10个专业摄影师私藏的修图参数”。
* 提供专业、实用、系统的解决方案: 内容要扎实、可信、上手即用。
* 自然植入:品牌是获取这些知识的来源/工具: 要么在结尾提醒“我们平台会持续更新此类干货”,要么在教程中顺带一提“使用XX工具(你家的产品或平台)能事半功倍”。
* 操作: 制作一份详尽、清晰、可收藏的指南、攻略、清单。
* 实战案例: 一家数据分析工具公司写《年末总结报告,如何让老板秒懂数据重点?(附3种傻瓜模板)》。详细教人怎么整理数据、突出重点、用好图表。在讲解图表制作部分,轻描淡写提一句:“专业的工具如我们XX平台提供一键可视化功能,让数据呈现更直观高效。” 干货足,读者感谢还来不及,植入毫无违和感。
4. “故事寄生”——借个热点/强IP蹭点光!
* 绑定一个天然具备巨大流量或情感能量的载体: 现象级社会新闻(正面或争议都可)、经典影视剧/文学角色、全民热议的文化符号、特定群体的集体记忆。
* 深挖载体中与品牌或产品有微弱关联的点: 精神内核相似?解决的需求点同源?面对的困境一致?提供的解决方案原理相通?这点很微妙,考验策划能力。
* 进行巧妙的“移花接木”或“故事新编”: 让用户觉得品牌/产品出现在这个情境下是有意思且合理的。
* 操作: 写一篇以该热点/IP为核心展开的评论、解析、或趣味同人小故事。
* 实战案例: 某洗衣液品牌借《甄嬛传》角色“安陵容”翻身的热梗,写《安小主的“衣服哲学”:深宫女人的体面,从一件洁净衣裳开始》。分析剧中安陵容因衣服受辱的情节,引申当代人“体面感”的重要性,然后无缝连接到:“一件整洁如新的衣服是体面的基础,选择温和呵护衣物的XX洗衣液……” 既蹭热度又有趣,品牌植入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四、精髓大总结:套路再多,根不能歪
“其他类型软文”不是欺骗,而是更高阶的沟通艺术,它要求:
- 真价值是地基: 你提供的观点、情感、知识、故事,必须本身就对用户有价值!不能是空壳子。没价值,再花哨的套路都是空中楼阁。记住,内容本身质量第一。
- 关联性是桥梁: 植入要自然合理,逻辑能自洽。硬蹭必然翻车。
- 用户视角是导航: 100%站在用户角度想:他看到这个标题想点进来吗?看到中间会觉得有收获吗?看到结尾会觉得被冒犯还是被理解? 忘记KPI,专注用户收获。
- 节奏感是魅力: 别一上来就想卖货!先把价值、故事、情感铺垫足,产生足够的认同感、共鸣感或信任感后,再轻巧地、甚至若即若离地点一下题。好软文像品茶,回味无穷时发现茶杯印着LOGO。
最后说点掏心窝的: 虽然以上套路经实战有效,但效果嘛,真不是绝对的。同样的方法,不同团队写出来,可能天差地别。也许……这玩意儿真的有点看天赋和经验?具体咋回事,我也还在琢磨,或许那些顶尖的文案手脑中有更玄妙的思维模式。
这玩意儿写着写着容易飘,过度追求“不像广告”而忽视了品牌需要被记住的本质。不过话说回来,能让人看完不骂“这是广告”,还觉得有收获甚至转发,本身就已经赢了一大半了吧?
核心点就这些。其他类型软文的路子很野,空间很大。多琢磨人性和兴趣点,少盯着产品说明书。最终目标:让用户喜欢你、记住你,然后需要时找你。 把这目标牢记于心,内容才不会跑偏。好了,就聊到这,希望这篇东西对你有点用!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