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贷新闻性软文实战手册:3招让用户主动看完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刷手机时看到一篇讲网贷的文章,点进去发现全是卖贷款的广告,立马右上角点叉?哎,现在用户精得很,硬广谁看啊!那人人贷平台的推广,怎么才能写得不像广告,反而像篇值得分享的“新闻”呢?今天就给你拆解清楚。
第一问:啥叫"新闻性软文"?不就是广告换皮吗?
啧,你这么说…也对也不对。核心区别就一条:用户看完觉得有没有“获得感”。
* 硬广逻辑:我们产品牛→你快来用!(用户:关我屁事)
* 新闻性软文逻辑:最近有个普遍痛点/现象→分析背后原因→(自然带出)有个工具能解决→用户行动(查信用/了解利率/下载App)
啊…简单说,你得把“卖点”嚼碎了,包装成“信息点”喂给用户。好比卖水果的不会喊“我苹果甜”,而是说“秋燥伤肺!营养师推荐这种维C水果”。
第二问:核心卖点怎么藏才不露痕迹?
卖点肯定得埋,但不是挖坑埋雷,是种棵树让人乘凉。人人贷常见的几个核心点得这么转:
- 低利率→转成“省钱妙招”
别吼“我们利率最低”!换个壳:“算笔账:选错网贷,工薪族月供竟多掏XXX元?” (里面植入你的利率对比) - 放款快→转成“救急方案”
避开“秒到账”这种广告词。用故事:小张家人生病急用钱,传统流程卡壳…后面你懂的。 - 门槛低→转成“信用唤醒”
“白户难借钱?”这种话题本身就带流量。落脚到:“新规出台,这类征信空白者也有机会了”(引入你的产品风控逻辑)。
记住啊,痛点打得准,后面给方案才不突兀。 用户觉得“这文章懂我”,而不是“又要卖我东西”。
第三问:结构怎么排布才像正经文章?
千万别搞成产品说明书!学学公众号热文套路:钩子→共鸣→干货→转化。举个真实结构给你看??
标题: “警惕!这3类征信修复陷阱,有人被骗光积蓄”(标题自带新闻警示感)
开头: 引用一个公安部通报的征信诈骗案例(数据!真事!权威!)
中间:
* 分析诈骗套路(引发读者后怕:“我也遇到过!”)
* 普及正确征信知识(干货价值出现)
* 转折: “不过话说回来,征信有问题就借不到钱了吗?其实…” (这里丝滑接入:合规平台如何帮助征信有瑕疵者)
结尾: 提供自测工具+查正规平台入口(转化入口自然植入)
第四问:语言怎么包装才不像推销员?
说人话!说人话!说人话! 重要的事情吼三遍。避免两种病:
- 术语癌:“风控模型”“大数据授信”…用户只会懵:“说啥呢?”
换成:“系统会根据你的手机使用习惯(啊…别紧张,是看有没有装诈骗软件这种)、工作稳定性这些,综合判断你能不能借”。 - 吹牛癖:“行业顶尖”“绝对安全”…越绝对,用户越觉得假。
用“或许”“可能”留余地:“这或许暗示,在选择平台时,用户更看重资金存管是否明确”(看,绝对变存疑,反而可信)。
第五招:没有案例的数据?就像没有辣椒的火锅!
干讲道理谁爱看?故事+数字才是王炸组合。但注意规避用户隐私风险。
- 案例方向(虚构,别对号入座):
“28岁奶茶店主李姐:旺季囤原料缺5万,当天到账撑过‘爆单周’” (用小人物故事,说明快、解决经营场景) - 数据引用:
“《XX消费报告》显示,65%的95后更关注提前还款有无违约金”(旁证用户痛点)。
??知识盲区注意:具体到某个平台的不良率、利润率这些超敏感数据,除非是上市公司财报公开的,否则别碰!容易踩雷…这点我也在持续学习监管部门的最新尺度。
最后灵魂问题:合规红线怎么绕?(啊不,是怎么守!)
人人都想写爆款,但金融推广不是闹着玩的。几个高压线绝对别碰:
- “保本高收益”幻想:不能说“借了肯定赚”“躺着收利息”!国家严打这个。
- 模糊借贷成本:年化利率(APR)必须清晰标注,别玩“日息低至”的文字游戏。
- 诱导过度负债:别鼓吹“借了去旅游”“轻松买包包”!场景要合理(教育、医疗、小微经营周转)。
总之,写得再像新闻,内核也得是真实、透明、负责任。用户不是韭菜,是活生生的人啊。
结尾点睛: 新闻性软文不是魔术,是翻译。把平台的“技术语言”翻译成用户的“生活语言”,把“我想卖你”包装成“这对你有用”。重点永远在用户需要什么,而不是你想说什么。 花点心思藏着掖着把事儿办了,用户看得舒服,平台获客有效,监管风险可控——这才是高手玩法嘛。下次写稿前,先问自己:“如果朋友圈刷到这篇,我自己会点开吗?”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