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汇聚上万优质新闻媒体
专注新闻软文发稿,软文代写,软文营销等服务

九曲黄河万年奔腾,读懂这条暴躁又温柔的母亲河

九曲黄河万年奔腾,读懂这条暴躁又温柔的母亲河

【文章开始】
你见过母亲河发脾气,也见过她温柔时的模样吗?说真的,这条大河有点儿分裂。一边是课本里慈祥的“摇篮”,一边是历史上狂暴的“害河”。今儿咱们就捋一捋,到底哪个才是黄河的真面目?她凭啥能养活了咱祖祖辈辈,又为啥总折腾得人仰马翻?

黄河真有那么暴躁吗?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这顺口溜听着就心惊胆战。咱往前翻翻史书,黄河下游大改道可不是闹着玩的,26次大改道、1590次大决口,每一次都伴随着家园毁灭、流民千里。就拿1855年那次铜瓦厢决口来说,好家伙,直接把河道从东南方向甩进渤海,硬生生在山东造了个新河口。
* 为啥这么狂?答案就藏在“黄”字里。
* 上游流过黄土高原,水流跟刀子似的往下割,把年均16亿吨泥沙裹挟着往下冲。
* 到了下游平原,劲儿一松,泥沙立马撒丫子往下沉。
* 河床越来越高,成了悬在头顶上的“悬河”。
* 地上河床最高比背河地面还高出十米!一旦决堤,那就是天河倒灌,想都不敢想。

咱这儿得说说专家们一直还在“磨牙”的事儿:为啥黄土高原土就这么“松”?除了雨水冲刷,远古那会儿到底经历了啥剧变?冰川?风蚀?这事儿争议不小,至今还没个能完全服众的说法,咱老百姓看个热闹就好。


说她是摇篮,空口无凭吧?
暴躁归暴躁,可她“母亲”这称呼也不是白来的。你看那些考古现场就明白了。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蓝田人、丁村人、大荔人...为啥祖宗们都扎堆在黄河边上过活儿?说白了三点:
1. 水!活命的水!没有大河流淌,靠天吃饭都得饿死。
2. 土地!金贵的冲积平原!黄河泥沙一层层铺过来,成就了最早的华北沃土。
3. 安全感与便利!跟着水走,是远古生存的本能。有了水,才能定居,才能生娃,搞部落,发展文明。

炎黄二帝在哪儿拉开的部落大混战?黄河流域!
甲骨文在哪儿出土的?黄河边的殷墟!
秦皇汉武一统天下的根基在哪儿?黄河中下游!
这文明的血脉,不是摇篮是啥?


那抹黄色,真变不“清”了吗?
“跳进黄河洗不清”这话听得耳朵起茧子。但这几年我跑黄河边,感觉真有点不一样。三门峡水库那儿的老工程师跟我比划:上世纪90年代,三门峡入库泥沙平均每年接近16亿吨!再看看近年数据,小浪底工程运作后,年均输沙量掉到了区区几亿吨!这不是魔法,是狠心砸下的真金白银和汗水。
* 退耕还林、种草种树: 黄土高原穿上绿衣裳。陕北延安沟沟壑壑都种满了草灌木,效果明摆着。
* 水利枢纽的智慧应用:小浪底工程搞 “人工洪水”冲淤(说白了就是放水冲沙子),一年好几冲,硬是把下游河道刷低了将近3米!这可是关系到悬河危局的救命动作,河床一低,安全一分。
* 铁腕治污: 沿岸关停了数不清的污染小厂,“一刀切”也得切。这痛是实打实的,但效果也是摸得着的。

不过话说回来,有朋友路过河套平原或者山东段时抱怨:“这水看着还是黄啊!”嗯...这倒是大实话。那些细到极致的“胶泥”,想让它彻底“清”,在现在这个自然和人类活动条件下,几乎是个不可能任务。但泥沙总量大幅下降,水害风险控制住了,咱得承认这条河终于被人“捋顺毛”了,虽然离“清澈见底”还很远很远。


除了水与沙,黄河还给咱留了啥家底?
你打开户口本瞅瞅,王、李、张、刘、陈... 这些大姓的根,好多都扎在黄河边的古国城池。百家姓里头前一百个姓,出自黄河流域的占比超70%。这难道不也是她的血脉传承?

还有那一肚子的“文化基因”: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诗念着念着就热血上头。
* 安塞腰鼓,那咚咚锵的鼓点,听得人心都要跳出来。
* 兰考泡桐做成的古琴、琵琶,响的是黄河边战天斗地精神的余音。焦裕禄书记带着群众拼命种下挡沙的树,成了后来乐器产业的宝贝疙瘩。这结局,谁能预料得到?说来真够魔幻。


未来,这条老河还陪得动咱不?
搞好了水土保持,捆住了“沙老虎”,可又有人说水利工程扰乱了生态。水库拦水,下游湿地喊“渴”,有些鱼不见了踪影...这事儿就陷入“要水还是要沙?要电还是要鱼?”的艰难选择。如何精准找到那个让水、沙、电、生态都喘口气儿的最小公约数点,正考验着当代人的智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了现在的国策关键字。

【文章结束】

这混浊的河水,奔腾了万年,可能恰恰正是母亲河的韧性——裹着伤痛与滋养,一路向东,不言放弃。咱要做的,不是祈求她变清,而是学会和这条独一无二、性子倔强的河流,真正共处下去。

本站文章大多都是转载于网络,如有不实信息、版权或者侵权问题,请联系博主765536098@qq.com及时删除!直编新闻自助发稿平台 » 九曲黄河万年奔腾,读懂这条暴躁又温柔的母亲河

分享到: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