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碰到过这种情况?熬夜写的遵义特产推文,阅读量还没菜商圈公告高?刷到同行写的"董公寺辣子鸡"软文,评论区全是"明天就去吃",而你写的"精选食材用心烹制"却连个赞都没有?别慌!今天我就把在遵义做了8年文案的老底都掏出来,保准你写出让遵义人拍大腿叫好的新闻推广平台!
先看两组要命的对比:
自嗨式写法 | 走心式写法 | 效果差异 |
---|---|---|
"本店采用传统工艺" | "凌晨4点的后厨,张师傅第三次调整辣椒配比" | 咨询量差5倍 |
"欢迎来黔北游玩" | "在红军山脚摔的那跤,让我记住了遵义的温柔" | 转发量差8倍 |
(突然想起个真实案例)去年帮某酒厂写推文,把"古法酿造"改成"酒窖墙上那三道抓痕,是老爷子试酒醉倒的勋章",结局三个月卖出过去一年的量。你看,遵义人最吃这套有血有肉的故事!
第一招:把红色文化腌进字里行间
别只会写"红色圣地"了!试试这些让本地人共鸣的写法:
- 场景穿越法:"拎着羊肉粉走过会址长廊,雾气模糊了橱窗里的草鞋"
- 物件共鸣法:"爷爷珍藏的搪瓷杯上,'遵义会议五十周年'的字样还发着光"
- 味觉记忆法:"访客中心免费提供的苦丁茶,和二十年前老茶馆一个味儿"
某民宿老板用这招,把"免费接送服侍"写成"开着老爸退休的出租车接客人,总被当成黑车司机",推文直接火到重庆去了,现在周末房得提前半月订。
第二招:让数据会讲遵义话
记住这一个公式:
大道理+小细节=王炸组合
比如说写避暑民宿别只说"夏季平均23℃",要写成:
"重庆客人在我家露台打麻将,三缺一非要拉空调外机凑数——它24小时工作的嗡鸣声,成了最凡尔赛的降温证明"
再比如说推广辣椒制品:
"每天要炒掉5斤糊辣椒的教训,才换来这份0失败炒制指南(内含海龙囤辣椒测评表)"
(这里必须插播个神操作)某特产店把"满100包邮"改成"能装满外婆腌酸菜的土陶罐分量",转化率直接翻三倍,还有客人专门来问罐子卖不卖。
第三招:找准遵义人的七寸
摸透这三大传播开关:
- 地域自豪开关:
"成都人开车6小时就为这碗刘二妈米皮"比"本地特色美味小吃"有效10倍 - 熟人社会开关:
"北京路修鞋匠推荐的徒步路线"比"精品旅游攻略"更让人信服 - 价比三家开关:
"跑遍老城八家店比价,这份抄底攻略帮你省出羊肉粉钱"
某母婴店推文用这招,写"医术院护士长都在买的宝宝霜",第二天货架直接被搬空,连样品都没剩下。
避坑指南:这些词千万别碰!
利用剖析1000+本地爆文,总结出遵义人最反感的词汇:
- "颠覆传统"——换成"解放桥头的炒栗子手艺,三十年来没换过铲子"
- "高端大气"——改成"凤凰山脚的苍蝇馆子,藏着评过职称的大厨"
- "网红打卡"——替换为"本地人才知道的湘江河夜景观测点"
切记!在遵义写"巷子深",比写"网红"更招人疼。上次某咖啡馆推文用了"深巷老店",结局周末排队的人把巷子口卖炸洋芋的摊子都带火了。
小编拍桌观点
在遵义软文写作整那些虚头巴脑的没用!得学做菜的王大妈——她卖辣子鸡的视频就面朝灶台拍,边炒边说:"你们看这一个油温差不多了撒,冒小泡泡就要下糍粑辣椒咯"。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真实感,比什么4K精修视频都管用。下次写推文前,先想一想你家楼下小卖部阿姨是怎么安利新到货的,保准比AI生成的有热度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