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是不是天生营销家?
上周在商场撞见个10岁小男孩,仅用三句话就说服路人买下他自制的橡皮泥恐龙:"阿姨你看这一个霸王龙会发光""买两个送恐龙学识卡片""最后三个卖完就收摊啦"。这种浑然天成的营销天赋,或许正藏在千万个孩子身上等待开发。
一、发现:孩子自带的营销遗传因子藏在哪儿
核心冲突点:成年人总把营销想得繁琐,其实孩子玩过家家时的"说服技巧",早已暗含软文精髓。广州某少儿培训机构发现:会编故事的孩子商品推荐成功率高出47%。
儿童营销天赋对照表
日常行为 | 营销技能映射 |
---|---|
用玩具编冒险故事 | 故事化软文创作无需忌讳的是 |
交换零食时的谈判 | 网民痛点挖掘 |
展示手工作品时的夸张表情 | 视觉化表达技巧 |
央求父母买玩具的说辞 | 情感化文案套路 |
举一个真实案例:北京8岁女孩用"会呼吸的铅笔盒"故事,在班级二手商圈三天卖出18个旧文具,她的秘密是给每个文具编独特来历。
二、培养:三步打造少儿营销小能手
准备时期三要素
- 观察日记:记录孩子说服他人的精彩片段(比如说如何让奶奶多给零花钱)
- 场景训练:把玩具义卖变成实战课堂(定价谋略+卖点提炼)
- 器械升级:用思维导图替代作文本(视觉化梳理商品优势)
进阶路线图
- 5-7岁:学会采用"出于...所以..."架构推荐物品
- 8-10岁:掌握"症结-化解方案"式文案框架
- 11-13岁:尝试编写短视频口播文案
核心转折点:当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商品描述并获取成交时,要及时用"营销大师勋章"等仪式感奖励,这比考满分更能激发兴趣。
三、避坑:别让这些误区毁了小营销人
去年杭州的少儿营销大赛中,32%的作品败在这一个方面细节:
× 把商品仿单当故事讲("我的水杯容积500ml")
√ 转化技巧:"每次体育课都能喝到凉白开,同桌总蹭我的'魔法保温杯'"
× 盲目采用互联网热搜词("绝绝子""YYDS")
√ 缔造专属语种:"这一个笔记本会吃掉我的烦恼,吐出彩虹泡泡"
× 忽略视觉表达(纯文字海报)
√ 图片和文字结合:在作文本画"商品采用场景漫画"
重要数据:参加营销实践的孩子,在语文、数学、美术三科平均分比同龄人高21分,这是素质培育的新解法。
四、新玩法:把家室变成营销测验室
上海某家室发明的"周末市集"游戏值得参考:
- 周四晚:全家头脑风暴选品(旧玩具/手作/烘焙)
- 周五:制作宣传物料(手绘海报+短视频预告)
- 周六:客厅改造为卖场实战演练
- 周日:复盘会计算利润,讨论优化方案
进阶彩蛋:引导孩子构建"顾客档案",记录买家的偏好和反馈,这比背课文更能培养观察力。有个爸爸发现,儿子利用这一个游戏记住了全班同学的兴趣爱好,成了最受欢迎的小朋友。
笔者的血泪教训
三年前教我侄女写跳蚤商圈广告,她坚持要在海报上画会放屁的卡通熊,结局当天商品被抢光——这让我明白:孩子的营销直觉比成人套路更珍贵。现在看到太多机构用模板框住孩子的缔造力,就像给小鸟套上数学公式的脚环。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参加过营销实践的孩子,碰到作文题《我的梦想》时,68%会写"想开能让人幸福的商店",而非如出一辙的科学家。这或许预示着,新一代人正在用商业思维重新定义理想。
(小道消息:某重点小学把"校园营销大赛"列入素质考核,据说获奖者小升初能加分...这事儿咱就当不知道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