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汇聚上万优质新闻媒体
专注新闻软文发稿,软文代写,软文营销等服务

软文和英文广告到底哪里不一样?

你是不是刷手机时常常看到"赵县梨膏糖传承人故事",转头又刷到"New York organic honey benefits"?这两种看着都像普通文章,其实一个是中文软文,一个是英文广告。去年帮本地蜂蜜厂做跨境推广时,我发现这两种写法差异大到能让人踩坑——比如说直接把中文软文机翻成英文发到海外论坛,结局被管理员当垃圾广告封号。

先说个大实话:软文就像包着糖衣的药片,英文广告则是明码标价的保健品。上周城南纺织厂老板问我,为啥他花500块找人写的英文推广帖,阅读量还没自家闺女朋友圈晒猫的点赞多?这事儿得从根儿上掰扯。


一、骨子里的遗传因子不一样

中文软文注重"绵里藏针",你看城北那家醋坊写的《三代人守着的醋缸子》,通篇没提"买醋找我",但看完就想下单。这种写法在咱们文化里特别吃香,毕竟谁不喜欢听故事呢?

英文广告可直白多了。去年帮朋友翻译商品说明,把"匠心打造"直译成"carefully crafted",老外开销者直接问:"具体哪里careful?用了什么独特工艺?"后来改成"37-step purification process(37道净化工序)",点击率立马翻倍。

这里还有个对比表格更加直观:

对比项中文软文英文广告
核心目的构建情感连接明确传递卖点
常采用手法故事隐喻数据实证
平台偏好微信/知乎Reddit/Medium
转化路径扫码加好友官网直接购物

二、写作套路差着辈分

中文软文爱用"三幕剧"架构:

  1. 勾起回忆("还记得小时候奶奶熬的梨膏吗")
  2. 制造冲突("现在市面都是香精勾兑")
  3. 给出方案("我们古法熬制8小时")

英文广告则是"症结-方案-佐证"三板斧:

  1. 直击痛点("80% Americans lack vitamin D")
  2. 商品介绍("Our supplements provide 2000IU daily")
  3. 权威背书("FDA认证+哈佛医术院探究")

去年有个反面教材:开发区机械厂把中文软文《德国工程师都点赞的轴承》直译发到海外论坛,结局被网友扒出"德国工程师"是虚构人物,差点吃官司。后来改成真实顾客案例+第三方检测报告,询盘量才起来。


三、平台规则天差地别

在中文平台发软文价钱,重点要防的是AI检测。有个取巧办法——把文章先用方言念一遍再转文字,机器就识别不出来了。上周帮餐饮店写推广,开头改成"恁瞅瞅这锅老汤,得劲儿得很",平台审核秒过。

英文平台审核更较真。去年在Reddit发保健品帖子,出于用了"best"这一个绝对化用词,直接被删帖。后来学聪明了,改成"clinically proven to support...",不但利用审核,还进了健康板块推荐列表。

这里还有个血泪教训清单:

  • 中文避雷:别碰敏感词,少用最高级形容词
  • 英文禁忌:避免绝对化表述,必须有参考文献
  • 通用原则:中英文都别直接放购物链接(放官网或bio更稳妥)

四、文化雷区要命得很

中文软文里常采用的"祖传秘方",翻译成英文就成了"unverified folk remedy(未阅历证的民间疗法)",看着就跟江湖骗子似的。后来帮药膳坊改写成"time-honored herbal blend",销售额立涨30%。

还有个坑是数字迷信。城西家具厂写英文广告时,把"精选108道工序"直译出去,老外完全无感。改成"6 quality checkpoints(6大质检节点)",反而让德国采购商觉得专业可靠。

最近发现个新趋势:油管上爆火的英文开箱视频,其实都在学咱们的新闻标题套路。有个卖智能水杯的频道,全程讲"如何拯救我老公的喝水习惯",商品露出不到1分钟,转化率比硬广高3倍。


干了八年推广,我觉得中英文广告就像糖醋鱼和汉堡包——看着都是饮食,做法吃法完全不一样。最为重要的不是翻译文字,而是翻译思维方式。下次你看到"赵县古法梨膏"和"Organic Elderberry Syrup",别再傻傻分不清啦!

本站文章大多都是转载于网络,如有不实信息、版权或者侵权问题,请联系博主765536098@qq.com及时删除!直编新闻自助发稿平台 » 软文和英文广告到底哪里不一样?

分享到: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