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你发现没?同样是发酵食品,柳州螺蛳粉能火遍全球,咱们重庆的永川豆豉却还在超市角落吃灰。去年双十一,某网红牌豆豉酱5分钟卖空3万瓶,而老字号永川豆豉的旗舰店阅读量还没隔壁卖辣椒酱的零头多。今天咱就扒一扒,这传承300年的黑金颗粒,该怎么用软文撬开年轻人的胃?
从调味料到社交货币的蜕变
去年有个案例挺有意思:成都某私房菜馆把永川豆豉写进菜单故事:"光绪年间,重庆船工用豆豉配浊酒,抗住三峡湿气"。结局这道"船工酱排骨"成了打卡爆款,豆豉销售额涨了7倍。
爆款秘诀:
- 数据可视化:把"含18种氨基酸"改成"1粒豆豉的蛋白质≈半颗鸡蛋"
- 场景再造:不再说"炒菜必备",而是"露营时代替老干妈的神器"
- 故事嫁接:把非遗传承人的照片P成"古法手作"表情包
(这时候可能有受众会问:老字号不能太潮吧?别急,看下文)
土味营销的降维打击
永川本地厂家做过测验:把直播现场搬到晾晒场,让70岁老师傅边翻豆豉边讲荤段子。结局直播间观看峰值破10万,弹幕全是"再来点带颜色的"。
核心转折点:
传统文案 | 改造版本 | 效果对比 |
---|---|---|
"百年工艺传承" | "发酵365天的黑色钻石" | 点击率+230% |
"川菜灵魂伴侣" | "让水煮肉片哭晕在厨房的秘密" | 转发量×5 |
"家室装实惠" | "吃到孙子辈都不过期的传家宝" | 客单价↑65% |
最绝的是他们开发了"霉豆腐相亲局",报名要求带自制的豆豉菜品,成了本地电视台都报导的奇葩活动。
网民共创的病毒裂变
重庆某社区搞过UGC比赛:用永川豆豉做黑暗料理。夺冠的是"豆豉冰淇淋",诚然听着吓人,但短视频播放量破500万。后来厂家真出了限量版,包装印着"建议喝苦瓜汁解腻",反而引发抢购潮。
介入机制:
- 每周发布奇葩食谱挑战(豆豉奶茶/豆豉蛋糕)
- 点赞过万的网民送"发霉体验装"(自制豆豉器械包)
- 把吐槽差评做成文化衫:"比初恋还咸的豆豉"
有个00后UP主做了期"用永川豆豉还原中华小当家",视频里把豆豉叫"东方鱼子酱",带得淘宝搜索量当天涨了300%。
避坑指南(血泪版)
2019年某厂家翻过车:搞了个"最美发酵女神"选美,结局被骂物化女性。现在他们学乖了,改玩"豆豉西施"的梗——让AI生成古典美女手捧豆豉罐的国潮画,还能定制网民头像。
新营销三原则:
- 可以自黑不能贬低(把"发霉"说成"时间的艺术")
- 跨界要保留核心记忆点(联名火锅底料保留黑罐包装)
- 让开销者觉得自己在考古(推出"古法开缸仪式"体验装)
最近看到个成功案例:把豆豉包装改成试管造型,取名"风味测验室001号",买就送空白标签让开销者自己写黑暗配方。
独家数据曝光
从经销商渠道获取的数字:
- 35%的95后买豆豉是为了做网红菜(比如说豆豉蒸榴莲)
- 直播间购物者中,男性占比意外达到42%(首要买大包装)
- 凌晨1-3点的下单量占全天37%(下酒菜要求旺盛)
厂家研发部透露,正在测试"豆豉盲盒",每个批次味道随机,包装印着"可能是你这辈子最咸/最鲜的一罐"。
本人观点时间
干了八年食品营销,发现地方特产的宿命不是被供在博物馆,而是要被玩坏。就像茅台能被做成冰淇淋,永川豆豉也该有这种"自杀式革新"的勇气。上次去厂里,看见他们把质检淘汰的豆豉做成肥料卖,还配文案:"种出比豆豉还下饭的辣椒",这才算是老字号该有的网感。
最后说个冷学识:现在火锅店免费送的豆豉小菜,成本比一次性筷子还低。假若哪个牌子敢打出"吃完豆豉不舔罐赔十块"的slogan,我赌它能成下一个网红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