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汇聚上万优质新闻媒体
专注新闻软文发稿,软文代写,软文营销等服务

西安靠啥成网红?文化营销推广这么玩就对了!

西安靠啥成网红?文化营销推广这么玩就对了!

【文章开始】

开头得问个扎心问题:中国古都这么多,西安咋就突然成了刷屏的“网红”?大唐不夜城的人挤人,摔碗酒泼得满地碎片,连兵马俑都搞起雪糕刺客… 这地方到底藏着啥营销密码?


一、西安推广难在哪?文化太厚也是负担

有人说西安的文物能砸死人(夸张了喂),博物馆比便利店还多。可问题来了——
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太厚重,年轻人咋接招?
兵马俑总不能再跳女团舞吧(笑)。
西安的推广就卡在这儿:
- 高冷文物 VS 抖音快节奏,像大学教授讲课想插播鬼畜视频;
- 历史故事讲深了听不懂,讲浅了变“伪文化”
- 满城都是景点,但游客只记住“来过了”...

痛点就一句:文化没活成流量。


二、摔碗酒咋泼出3亿流量?让文物“会吵架”

时间倒回2018年,永兴坊那碗5块钱的米酒突然火了。一堆人排队摔碗,抖音视频飙到3亿播放。表面看是发泄情绪,内核却藏了3层营销狠招:
1. 把“仪式感”变成社交货币——摔碗时的“碎碎平安”,拍视频自带转发理由;
2. 操作成本低到尘埃里:5块钱+2秒动作=装逼素材;
3. 主动造梗:网友调侃“西安环卫工人想打人”,官方反而跟着玩梗。

更绝的是曲江文旅的“人设大乱斗”——
- 李白拉着游客对诗发糖
- 不倒翁小姐姐手指勾一勾,景区挤掉鞋
- 连城墙下的民谣歌手都能点歌,唱跑调还有人鼓掌...

看懂没?西安早不推销景点,改卖“人情味体验”了。


三、兵马俑雪糕被骂上热搜?黑红也是红!

但西安真没翻过车吗?2021年那款“兵马俑造型雪糕”被全网嘲:“啃祖宗脑壳?”“这设计阴间!” 可反转来了——
- 吐槽视频播放破千万,淘宝销量反而涨200%;
- 官方光速认怂:“下次做个萌版的!” 顺便抽奖送雪糕;
- 半年后出“Q版秦小兵”,网友乐着买单:“比上次像个人了!”

你看,用户要的不是完美,是“能一起玩的真实”
这招永兴坊玩得更野——直接让非遗传承人开直播打铁花,弹幕点图案,铁水泼出爱心形。非遗?年轻人尖叫着截图发朋友圈:“比烟花酷十倍!”


四、现在瓶颈在哪儿?流量来了,咋接住?

不过话说回来... 最近有人吐槽:“大唐不夜城表演缩水了”“小吃街贵还排队”。暴露出新问题:
- 基础设施扛不住人流:地铁挤成罐头,网红店排队2小时起;
- 二创内容同质化:满街汉服拍照,但缺乏深度玩法;
- 文旅局自己也很头大:有策划告诉我:“我们策划案摞起来比城墙高,但执行跟不上啊!”

这里我得承认个知识盲区——
具体咋平衡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 专家们还在争论,但游客用脚投票的数据很直白:
- 2023年西安旅游收入暴涨143%,但差评里“体验差”占32%;
- 过夜游客比例卡在47%,明显低于成都(68%)。


五、未来方向是啥?把“流量”养成“留量”

私以为西安手里还有三张王牌没打透:
1. 深挖小众文化:碑林博物馆搞的“深夜拓片体验”,报名排到三个月后;
2. 绑定高校资源:西美学生设计的“城墙AR剧本杀”,让00后追着文物跑;
3. 用科技降维打击:兵马俑VR地下皇陵,全球独一份!

曲江文旅某高管私下说:“下一步要让人为情绪买单,不是为门票。” 举个例子——
你花98元买的可能不是演出票,是“给李白信箱投首诗,他念给你听”的专属特权。


结语:营销的本质是把城变知己

西安最厉害的营销,就是让抖音上的00后以为杨贵妃是老乡,兵马俑是搞笑博主。
当你不再喊它“古都”,而是拍着朋友肩膀说“这我熟”,城市就赢了。

剩下的挑战… 或许暗示着文旅更深层的命题:
城墙下蹲着的网红和千年砖石,能一起走到多远?

【文章结束】

本站文章大多都是转载于网络,如有不实信息、版权或者侵权问题,请联系博主765536098@qq.com及时删除!直编新闻自助发稿平台 » 西安靠啥成网红?文化营销推广这么玩就对了!

分享到: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