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苹果卖肾也要买?品牌文化才是终极带货王》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想过?隔壁小卖部冰柜里的可乐卖三块,酒吧里同样那罐敢卖三十,居然还有人买单?为啥星巴克纸杯装点咖啡渣就敢收你四十,速溶咖啡一大包才几块钱?说白了,你买的真不是那点儿糖水或者咖啡因,是心里那份莫名其妙的“感觉”。这玄乎的“感觉”,就是今天要唠的品牌文化——它能让消费者掏钱掏得心服口服,排队排得心甘情愿。
别只卖东西,要卖“看不见的溢价”
想想你买苹果手机,仅仅图它拍照强?那为啥不买个几千块的安卓旗舰,非要去够那台一万多的Pro Max?真的只是“有钱烧的”?得了吧,那背后站着一整套苹果营造的“生活方式”——简洁、高端、创造力、甚至一点点小傲娇。你花的很大一部分钱,其实是为了能和这份气质产生点联结。
文化这玩意儿,就是消费者对你这家店印象的总和。它不飘在天上,它藏在:
* 老板天天念叨的“咱是做啥的?”、“为啥做?”(使命愿景)
* 跟用户唠嗑时说的话,发的朋友圈语气(沟通调性)
* 广告海报的设计是炫酷还是接地气(视觉锤)
* 员工是真热情还是假笑应付(服务体验)
情怀才是金钥匙,参数党输惨了
别死磕参数了!情怀比产品参数重要一百倍——当然前提你这东西别是破烂。奔驰广告很少扯发动机能榨出多少匹马力,它讲的是什么?“尊贵感、成就感”。耐克整天喊着“Just Do It”,没死盯着鞋底科技吧?它就盯着你骨子里那点“不服输、想运动”的热血。用户买奔驰,买的是“混出头了”这个身份;买耐克,买的是心底那份“我还能动动”的决心。这份触动,才是持续掏钱的根源。
数据也能透点意思:凯度(Kantar)的报告里有句话挺扎眼,品牌价值里70%来自消费者对你“感觉好不好”这种无形层面。虽然具体哪些感觉组合能爆款这事儿还得琢磨,但这个数据或许暗示着,只拼功能,真的没啥未来可拼了。
打造文化?别做白日梦,三步走起!
文化不能硬贴上去,像牛皮癣小广告那样。得一步步泡出来:
- 先盘盘你是谁? —— 你家店是卖给谁的?是20岁的滑板小子,还是40岁开车送孩子的妈?他们喜欢啥?焦虑啥?把这群人琢磨透了。(用户群体分析... 具体怎么精准定位说实话我也在摸索)。
- 挖个真正在乎的“洞” —— 别假大空喊“改变世界”。你能不能解决用户一个具体的“不爽”?宜家说得很实在:让普通人过上不那么贵的好日子。一听就懂,接地气。
- 用行动说话,别光嘴炮 —— 你宣传环保,结果产品包装三层塑料袋?完蛋!员工都不信你吹的牛,顾客更不会信。像户外品牌巴塔哥尼亚(Patagonia),死磕环保真金白银捐钱搞环保项目——人家敢把公司捐出去搞环保!这力度和决心,服!
老板们醒醒,别掉坑里!
搞文化容易栽在哪儿?
- 挂羊头卖狗肉:嘴里喊着“用户是上帝”,结果客服永远找不到人?这不玩砸了吗!
- 跟风追热点变四不像:什么火就抄什么标签,结果自己的调性乱成一锅粥。
- 以为做个Logo就等于有文化:那充其量是个符号!文化是符号背后那一整套活生生的、能让人感知到的“味道”。
活得像个人吧,消费者要的就是这个
说到底,人买东西是买“感觉”。尤其现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你卖洗发水,我也卖洗发水,还能有啥不一样?差异就落在这“像不像个有态度、有温度、有个性的人” 上面。
成功的品牌文化,就是让消费者觉得:“嗯,这牌子懂我!” “买了它家的东西,好像我也变得有那么点意思”。这联系一建立,贵点?等等?没问题!心甘情愿的事儿。
别把品牌文化想得多深奥,它就是让你做生意做得有人味儿。产品嘛,总会更新换代,会过时;但能让人从心底里认你的那份感情,才是真正金不换的资产。品牌文化就像腌咸菜的那坛老卤——时间越长,味儿越足,别人想模仿?门儿都没有。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