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新闻软文:披着新闻外衣的广告陷阱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在朋友圈刷到过那种,标题贼正经,点进去一看,嚯,卖货的?或者看到一篇“新闻”,讲某地发现啥神奇东西,结果最后拐弯抹角夸某个品牌?对,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唠的——“造新闻软文”。这玩意儿现在可太常见了,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但你真的能一眼看穿它吗?
啥是“造新闻软文”?它为啥能骗到人?
简单说,造新闻软文就是伪装成新闻报道的商业广告。它不直接喊“买我买我”,而是穿上“新闻”这件看起来特权威、特可信的外套。为啥这招好使?你想啊:
* 人对新闻天生有信任感:从小老师就教我们,新闻要真实客观(虽然现在...咳咳)。看到像新闻的玩意儿,警惕性自动降低一半。
* 信息爆炸,懒得深究:现在信息多得看不过来,谁有功夫每条都去查证来源真假?标题像新闻,内容看着也像那么回事儿,很多人就信了。
* 套路越来越深:以前软文可能还比较生硬,现在?从标题、行文风格到配图,都力求跟真新闻一模一样,甚至引用点“专家说”、“数据显示”(这数据哪来的?天知道!),防不胜防啊!
企业为啥爱死“造新闻软文”了?
这还用问?效果好呗!比起硬邦邦的传统广告:
* 成本可能更低:找几个写手,或者外包给营销公司,批量生产,比砸钱投电视广告、户外大屏便宜多了。
* 传播更隐蔽、更广:披着新闻皮,更容易被媒体(尤其是一些不那么挑食的自媒体)转载,甚至在朋友圈、微信群病毒式扩散。你以为是朋友分享的“新鲜事”,其实是广告!
* 可信度“加成”:前面说了,新闻的外衣自带光环。同样的产品功效,用广告语说出来像吹牛,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包装一下,哎,感觉就靠谱多了?这种心理暗示贼有效。
火眼金睛:普通人咋识别这些“李鬼新闻”?
别慌,练就一双慧眼,还是有迹可循的:
* 看来源,查背景:这“新闻”是哪家媒体发的?是正经八百的官媒、有口碑的新闻机构,还是某个你没听说过的XX资讯网、XX健康网?后者是软文重灾区!查查这个网站背后是谁,说不定就关联着某家公司。
* 警惕“神效”和“唯一”:文章里是不是把某个产品、技术夸得天花乱坠?包治百病?效果立竿见影?独一无二?科学报道通常更谨慎,强调研究局限和不确定性,而软文恨不得吹上天。
* 找“硬广”尾巴:虽然藏得深,但很多软文最后还是会露出马脚。比如:
* 突然出现品牌全称和联系方式。
* 通篇只提一个品牌/产品,别的同类只字不提或贬低。
* 用词夸张,充满主观赞美(“革命性突破”、“震惊世界”...你懂的)。
* 善用搜索:把文章标题或关键句复制到搜索引擎里搜一下。如果发现一堆长得差不多、只是品牌名换了的文章...恭喜你,逮到软文流水线了!
“造新闻软文”的危害,比你想象的大
这玩意儿可不仅仅是让你买点没用的东西那么简单:
* 污染信息环境:把广告伪装成新闻,模糊了新闻和广告的界限,让真正的新闻可信度也跟着受损。以后看到真新闻,你可能都会先打个问号:“这不会又是广告吧?” 说实话,这点挺可怕的,具体怎么界定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感觉整个信息池子都被弄脏了。
* 误导消费者决策:基于虚假或夸大的“新闻”做购买决定,吃亏的是消费者。轻则浪费钱,重则可能耽误正事(比如某些夸大疗效的保健品)。
* 劣币驱逐良币:老实做产品的,可能干不过会玩“新闻包装”的。市场变得畸形,大家都想着怎么把广告做得更像新闻,而不是提升产品本身。说到这个我想起去年...
* 损害媒体公信力:那些为了钱啥软文都发的媒体(平台),短期赚了流量或广告费,长期看,谁还信它?虽然...但是话说回来,有些小媒体生存也确实艰难。
面对“造新闻软文”,我们能做点啥?
光吐槽没用,得有点行动:
* 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这是根本!多留个心眼,用上面教的招数去辨别。看到可疑的,别急着转发分享。
* 举报可疑内容: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看到明显是伪装新闻的广告,顺手点个举报。平台管不管是一回事,咱的态度得表明。
* 支持靠谱媒体:愿意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付费或关注。靠谱新闻的生产是有成本的,需要读者支持才能持续对抗那些“李鬼”。
* 理性看待“神奇”信息:天上不会掉馅饼,遇到“震惊!”“突破!”“独家秘方!”之类的,先冷静,查证一下再说。独立思考是最好的防骗术。
不过话说回来,软文也不是一无是处。有些企业确实需要宣传,如果能做到信息基本真实,不那么夸大其词,明确标识是广告或推广,倒也算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但问题是,现在太多软文是“造”出来的假新闻,这就很恶心了。
写在最后:擦亮眼,别让“假新闻”牵着鼻子走
“造新闻软文”就像信息时代的牛皮癣,清理起来不容易。它利用了我们对新闻的信任,钻了信息过载的空子。或许暗示企业更倾向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洗脑方式?作为普通网民,咱能做的就是多学习、多辨别、不轻信、不盲传。记住,不是所有像新闻的都是真新闻。下次再看到那些“劲爆发现”或“感人故事”时,先停一停,想一想:这背后,会不会又是一篇精心设计的“造新闻软文”?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