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
嘿,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刷着手机,津津有味地看着一篇“种草”文,“哎呀,这款懒人早餐机太适合我了!博主用了都说好!”,手指一滑,下单了。结果收到货一看?材质薄得像纸片,功能只有基础的加热——跟博主吹的“神器”完全两码事?这才后知后觉:啊!这根本不是测评分享,是软文广告嘛!没错,软文广告正悄悄包围着我们。它是现代营销无法绕开的存在,可它到底是蜜糖还是砒霜?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它的利弊,顺便掏点实用的建议。
软文广告能火?因为它真有“杀手锏”
- 首先,它藏得深。明晃晃的硬广告让人烦,软文却能“伪装”成测评、干货,甚至个人日记?消费者放松警惕那一刻,推广信息就溜进大脑了。想想你在小红书搜“显瘦穿搭”,结果出来一堆挂着#真实测评#标签的博主推荐某品牌裤子?效果能一样吗?
- 其次,它会讲故事。生硬喊“买买买”多没意思?软文擅长给你造梦。一个普通清洁剂,可能化身成“解决了主妇多年厨房油污噩梦的大救星”,配上几张前后对比图(当然,灯光、角度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强烈的代入感瞬间击中人心?
- 再者,可信度陷阱?当博主或公众号以“使用者”、“亲历者”身份分享,那份“真实感”天然让人多信三分?“我自己都用出空瓶了!才推荐给大家!”这种话术,让不少消费者觉得:这不是广告,是朋友安利啊?
不过话说回来,事情哪有那么简单?硬币都有两面,软文广告的“暗黑面”同样让人恼火!
被忽悠怕了?软文广告的“坑”是真不少
最要命的硬伤,恐怕就是信任危机。当消费者发现一次、两次、三次被精心包装的软文当韭菜割,那颗心啊,就凉透了。结果是什么?对所有推荐都保持高度警惕,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还记得某大V“塌房”事件吗?收钱猛吹某护肤品是“国货之光”,实际成分普通售价虚高?粉丝直接炸锅,品牌和博主瞬间“凉凉”。
信任透支之外,更让人头疼的是那些灰色操作和模糊边界:
* 套路防不胜防?夸大其词成了常规操作,什么“三天白成灯泡”、“七天瘦成闪电”,恨不得把效果吹上天。不少产品其实没啥特别之处,但经过软文的“魔法滤镜”,个个成了“改变人生”的必需品。更有甚者,藏着掖着不说重点。明明是广告,非要用小号字体把“推广”俩字藏到犄角旮旯?或者干脆不标注?法律虽然规定了要明示广告,但现实中嘛,“擦边球”打得那叫一个溜? 这具体怎么界定和监管到位?坦白说,我手头没有特别权威和统一的数据口径。
* 信息茧房越来越厚? 算法觉得你喜欢这类内容?那就使劲推吧!各种“安利”软文满天飞?久而久之,你觉得全世界都在用这东西?你看到的世界,全是算法按你喜好“喂”给你的软文信息?无形中被困在了狭小的认知泡泡里? 这反过来可能加重了软文的依赖和有效性——听起来矛盾,但现实就这么微妙。到底是不是真的有用?品牌和平台都在赌这一点。
* 劣币驱逐良币? 老实做产品、踏实搞研发的,可能玩不过“软文包装大师”。“实力不够,软文来凑”成了一些人眼中的“捷径”?长此以往,市场导向就歪了?大家比拼的不是产品力,而是编故事和搞包装的能力? 或许暗示这会对正经做事的品牌和广告形式(比如那些老老实实写明“广告”、卖点突出的传统广告)形成巨大挑战? 真这样发展下去,谁还愿意静下心搞研发?都去学花式写作好了?
软文不是原罪?关键看你怎么用
难道软文广告就“人人喊打”?倒也不必一棍子打死。只要“玩得明白、用得敞亮”,它完全可以是个好东西。
- 第一,把“亮明身份”当铁律! 既然是广告,就别装“无辜小白兔”。“推广”、“广告”、“合作”这些标签要打就打在最显眼的地方!大大方方告诉消费者:这是商家付钱让我写的。别怕标明身份会赶客,真诚才是最高级的“套路”。藏着掖着一旦被发现?后果更难收拾?
- 第二,产品!还是产品!内容必须基于真实的体验和过硬的产品力。 别把消费者当傻子忽悠,别硬吹牛皮。“有一点效果”说成“翻天覆地”?“能用十天”吹成“永续续航”?翻车只在旦夕间。写软文的人(包括品牌方和创作者),得有点底线?真实体验过再下笔?有一说一? 虚假夸张,注定是条死路。
- 第三,别只靠软文“一条腿走路”。 广告形式那么多,干嘛非在软文这一棵树上吊死?结合硬广、直播、短视频、线下活动?搞组合拳?让品牌形象更立体?也分散了消费者的“审美疲劳”风险不是?
- 第四,平台得真管事儿!别让“雷声大,雨点小”成常态? 完善审核机制?提高违规成本?让那些玩“擦边球”、搞虚假宣传的付出代价?同时,优化算法推荐逻辑?给用户更多元的信息选择?避免一头扎进“软文信息茧房”?
- 第五,擦亮眼睛!消费者自身的“媒介素养”至关重要。 看到“太好以至于不像真的”的描述?留个心眼!多平台对比评价?警惕只有一个信息来源?主动去搜带“真实评价”、“拔草”、“翻车”这些关键词的反馈?把推荐当成“购物灵感来源”而不是“闭眼跟买的圣旨”?咱自己也得练就一副“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