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
哎,你说刷抖音、看公众号、翻小红书,那些夸得天花乱坠的产品推荐,有多少是“真的”用心在讲产品?又有多少是…贴了个牌就到处发的流水线货? 自媒体软文批量发布贴牌,这玩意儿现在可太火了,但火得让人后背发凉。你的信息流,可能正在被一堆“假面具”占领。这到底是个啥玩法?为啥能玩得转?对我们普通看客、甚至企业主有啥坏处?真没辙了?
贴牌?不就是给软文戴个不同的“帽子”嘛!
其实,“贴牌”这词儿放软文身上特好懂。你想啊,一个生产袜子的厂家,同一批货能贴上N个不同牌子卖。软文也一样!有人(或者公司)先批量生产好一大批“中性”的软文——就是那种换个品牌名、换个产品图,就能无缝适配任何商品或公司的通用文案。这些“毛坯房”一样的稿子,被卖给需要宣传的不同客户。客户拿到手,只需要:
* 换上自己的品牌名和Logo - 简单得像PS抠图;
* 塞进自己产品的几张图或几句宣传语 - 有时候甚至塞得特别生硬,一眼假;
* 找个网红、博主或者营销号挂名发布 - 就成了看似“量身定制”的好评!
想想看,昨天还在夸A面膜“逆龄神器”,今天同一个号夸B减肥茶“月甩20斤”,内容核心逻辑居然一毛一样!这不是贴牌是啥?
为啥这批量“贴牌”就能玩得风生水起?
核心就一个字:利!
- 对代发公司/个人(贴牌方): 一份稿子卖给10家、20家,制作成本摊下来极低,赚的是“海量”的快钱。管你什么产品效果、真实性?稿子能塞进广告位、能收款、能跑量就是王道。
- 对急着做宣传的小企业/品牌(买方): “快!还便宜!” 是真香啊!自己写稿?找正经博主定制?费时费脑费巨款!贴牌软文成了性价比(表面看起来)超高的选择。我知道有那种XX保健品公司,同一套“神奇疗效”的通用文案,换了包装给几十家同行用!省心省力。
不过话说回来, 买家自己不知道是假流量?有时候知道,睁只眼闭只眼,要的就是那点虚假繁荣的曝光数据;但也有不少是真被忽悠的,以为买到就是精品了。
批量假面具,伤害的可不止是读者
表面看,这不就是互联网噪音嘛?习惯了就好?真不是!这东西是有毒的泡沫,破坏力层层渗透:
- 把消费者坑惨了:被那些吹得天上有地下无的假种草、假测评忽悠下单,收到货傻眼了——“这玩意儿跟我看的完全两码事!”投诉无门,信任崩塌。这感觉太憋屈了,钱花了,智商还被按在地上摩擦。
- 让好好做产品的老实企业喘不过气:劣币驱逐良币。踏实做研发、做品控的企业,宣传预算可能还不如人家贴牌的跑量快。虚假的声音铺天盖地,真实的好产品反而被淹没。我老听做母婴产品的朋友诉苦,说竞争不过那些会玩流量噱头的。
- 平台信任也被拉下水:用户刷着刷着,发现全是“假内容”,那对平台还能有多少信任?为啥平台监管这么难,我也说不准具体瓶颈在哪,但结果就是用户看啥都像广告,像假的,整个内容生态环境都被搞臭了。这种虚假繁荣能撑多久?
咋分辨是真爱还是假面具?有点门道...但难!
全指望平台出手?有点慢。作为普通网友,练就“火眼金睛”是刚需:
- 文风漂不漂? 同一个号,今天深情款款文艺腔,明天化身暴躁科技直男?风格突变?小心!
- 产品说得透不透? 通篇都在喊口号:“太好用了!”“太绝了!”“买它!” 却死活说不清到底哪好用、为啥绝、靠啥技术撑腰?这就很可疑。
- “恰饭”痕迹是不是太刻意? 正文里突然插个生硬的产品图?评论清一色像水军复制粘贴?内容与产品两张皮?跑不了贴牌嫌疑大。
- “博主”专不专业? 一个常年晒美妆教程的博主,突然激情安利起挖掘机操作技术?跨领域过于离谱的推荐,可信度骤降。 一个挖掘机操作手转头猛推高端面霜?你敢信吗?
其实吧...看多了,心里自然有杆秤。那种“不对劲”的微妙感,往往挺准。
出路在哪儿?回归“真”价值
破解批量贴牌软文的怪圈,指望谁?
* 平台技术是基础: 用AI加强识别重复、洗稿、发布异常的行为链,封号、限流别手软!算法精准点!
* 甲方爸爸得醒醒: 品牌是自己的娃。与其花钱买个虚假热闹数据,不如琢磨怎么讲好自己的真实故事。口碑这东西,假的真不了,真的捂不住。 做长久生意的都知道轻重。
* 创作者爱惜羽毛: 发贴牌软文来钱是快,可信任一旦玩没了,再想捡起来...难! 或许暗示,长远看,真正有价值的个人品牌才是硬通货。
* 用户?我们是终极防线: 多看、多比、多质疑。感觉不对劲?直接划走!点“不感兴趣”!举报虚假内容!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给内容环境投票。
结语
自媒体软文批量发布贴牌,是流量焦虑下催生的“捷径”。它制造幻觉、透支信任、扰乱市场。短视的买卖双方都或许能拿到眼前的“利”,可最终为之买单的,是整个互联网的内容信任根基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实体验。海量假面具冲刷信息洪流的当下,分辨能力,就是护身的铠甲。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