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金标题为啥洗脑?5招让广告词钻进你脑子
【文章开始】
你最近逛超市、刷手机的时候,脑子里会不会突然自动播放那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别不承认!是不是光读这几个字,那魔性的节奏和声音就自动跑出来了?别急着关页面,今天就跟你好好掰扯掰扯,脑白金这种级别的广告标题,到底是用了啥魔法,硬是塞进了我们几代人的记忆仓库里,跟长了根似的,拔都拔不掉。
一、抓人先抓眼,简单粗暴就是王!
咱先停一停,琢磨琢磨:为啥那么多广告语,就它记得最牢?一大原因,就是因为它真的、真的、实在太简单了。你看那些标题,翻来覆去就几个字:
* 词儿少得可怜! 一眼扫过去就看得完。
* 句短得像电报! 就几个字,念起来不费劲。
* 意思?傻子都能秒懂! 没有弯弯绕,直白得很。
就像“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这啥意思?送礼就得买它呗!多简单?你说这是不是一种‘聪明的笨办法’?它不跟你拽文嚼字,上来就把核心意思,咣当一声,砸你面前。
二、复读机的威力:重复就是硬道理?
好,另一个绕不开的点,就是它玩命地重复。电视上天天放、天天放,耳朵想不听见都难。这感觉,就像隔壁邻居天天大清早放同一首歌,烦是烦,最后你都能跟着哼哼了。这种高强度轰炸:
* 强行在你脑子里划下了很深的道儿。
* 哪怕你不关注它,次数多了,也变熟了。
* 尤其是过节的时候,感觉它简直是无处不在,让人产生一种‘这玩意儿就是节日标配’的错觉。
不过话说回来,单纯重复肯定不行,但配上它那个本身就简单到极致的内容,效果翻倍了。当然,我有时候也纳闷,这种反复到底会不会反而让现代年轻人更反感?这事儿还真不好一刀切。
三、顺口溜的魔力:念着念着就上口了
你再品品那句广告语的发音和节奏,是不是特别像顺口溜? 它的句式和节奏,踩点踩得特别准:
*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 – 对称工整,朗朗上口。
* 字数和韵律搭配得天衣无缝,读起来有快感。
* 你甚至不用刻意记,念两遍,嘴巴和脑子就自动记下了。
这就是为什么它能从你嘴里溜出来那么自然。押韵、节奏带来的天然“易诵性”,帮它插上了翅膀。至于为啥这个节奏能让脑子更舒服地接受?可能跟人类听觉天生的偏好有关吧,具体机制咱也不是专家,反正它就是好使。
四、贴标签:绑死一个特定场景
脑白金标题的超级大杀器是什么?我觉得是它把自己死死地焊在了一个超级清晰的场景上:送礼! 而且是非常具体地焊在了“逢年过节”这个节骨眼上。你琢磨一下:
* “今年过节不收礼…” – 开头就直接点名场景:节日。
* “…收礼只收XXX” – 把诉求“送礼收礼”绑定得结结实实。
这种做法高明在哪?它把一个保健品,精准塞进了一个巨大的、刚需的(至少那会儿是)消费场景:节日礼品市场。 让大家一提起送礼、特别是那种需要表达心意但又怕选错的场合,潜意识里就觉得“送它好像挺省心、挺安全、挺有面子”? 虽然实际情况可能因人而异,但这种关联确实很强。这或许暗示,产品与场景的强绑定,是广告记忆点的重要推动力。
五、争议本身就是热度:越吵记得越深?
最后,咱不能忽略一点:脑白金广告本身争议就一直很大!有人说它“土得掉渣”,有人说它“毫无美感”,但这些争论本身,反而让它获得了额外的曝光和讨论度。
* 甭管是夸是骂,有人讨论就意味着存在感拉满了。
* 这种争议反而会加深人们对其内容的印象。
* 某种程度上,甚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换句话说,它的标题效果有一部分,可能恰恰来自于人们对它‘广告方式’的评价和争论。这招,很绝。
写在最后(或者说,广告词之外的真相)
脑白金这套“标题装饰学”,确实把我们拿捏得死死的。总结来看,它取胜就靠这五板斧:
1. 极致的简单 - 傻子都能懂。
2. 疯狂的重复 - 洗脑轰炸。
3. 魔性的节奏 - 顺口溜王者。
4. 精准的场景绑定 - 焊死在送礼。
5. 伴随争议的热度 - 越骂越火。
它聪明地知道,广告的第一任务不是让人立刻掏钱(当然最终目标肯定是),而是先在消费者混乱拥挤的脑海里,抢先占个坑,插上一面自己的旗子,不管这旗子好不好看。 从这个角度说,脑白金的软文标题(或者说它整个广告语系统)绝对是教科书级的成功案例,它不在乎优雅或深度,只追求“让人记住”。至于产品本身效果到底如何?我二姨说她吃了觉得睡觉“好像”好点了,但我堂弟说吃了没啥感觉... 你看,产品是另一个故事了。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个标题和旋律,可能比产品本身活得更长久。 下次你要写个广告词或者口号啥的,不妨想想脑白金这几招。不过记住啊,时代的审美也在变,太老套的重复轰炸,现在玩不好可能真会起反作用...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