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软文五大雷区!你被这些套路坑过吗?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点开一篇文章,越读越觉得上当?明明开头挺吸引人,结果看着看着,发现满篇都是硬邦邦的广告,拐弯抹角地夸某个产品?对,这就是典型的“糟糕软文”让你踩坑的感觉! 它们像裹着糖衣的苦药丸,宣传意图刺眼得根本藏不住,读着让人难受又浪费时间。那么,到底啥才叫“糟糕”?为啥有些公司就是乐此不疲地生产这种东西?我们又该怎么避雷?
糟糕软文都长啥鬼样子?
先得搞清楚,啥特征一眼就能看出文章“软”得不行?
- 标题党,纯粹吓唬人: 比如那种震惊体——“天啊!用了它之后,她老公居然...(其实啥事没有)”。点进去一看,内容跟标题几乎没关系,就是为了骗点击。要么就是“一招解决所有XXX问题”,这世上哪有这种万能药?明显忽悠人嘛。
- 伪装者,戏精上身: 要么是“亲测好用”,结果从头到尾都是假的体验分享,生搬硬套卖产品。要么是冒充“科普”或“新闻”,披着知识的外衣,讲着讲着就绕到一个产品上去了,逻辑生硬得像拧麻花。
- 硬塞广告,管你爱不爱看: 产品名和功能描述莫名其妙地重复出现,毫无必要地刷存在感。品牌名非得在故事不相关的地方挤进来。更搞笑的是,结尾强行拔高煽情,生拉硬拽关联品牌价值观,看得人脚趾抠地。
- 牛皮吹破天,数据全靠编: “三天瘦十斤”、“一键彻底清理”、“98%用户都说好”...这种绝对化又超常识的承诺满天飞。数据来源呢?不存在的。要么就是虚构案例,那个“王女士”、“李老师”的故事,编得都串味了。
- 只顾吹自己,用户是空气: 通篇只讲“我们的产品多牛X”,“技术宇宙第一”,根本不关心读者到底有什么痛点,或者用了之后能得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语气冰冷,一点人情味没有。
一方面,**可能真的有些甲方急着要效果**,**或者自己也不懂啥叫“好内容”**,就觉得“得使劲说产品好才行”。另一方,有的乙方(就是写文章的公司或个人)呢,时间紧任务重,有时候觉得**糊弄一下也能交差**,或者**能力就卡这儿了**,只能按着最偷懒的模板来。
他们或许是觉得,“**只要塞的信息足够多、足够响,总有人能记住品牌吧?**” 这种想法不能全盘否定,但绝对有更好更聪明的办法。**更可悲的是,这种烂文章有时候流量居然还不差(至少短时间内)**。这就给了一些人**错误的正反馈**:“看吧,这套路有用!” 久而久之,就劣币驱逐良币了。
为啥写软文就非得这么差劲?
看到这里你估计冒火了:“干嘛要这么写?写正常点不行吗?” 说实话,我也挺纳闷,但琢磨琢磨,原因可能在这几处藏着:
- 钱没花对地方/不够到位: 甲方预算就那么点儿,要求倒挺高——既要品效合一(就是品牌宣传和卖货效果都要),乙方时间又被压榨,只能牺牲点质量、玩点套路,走个量糊弄一下呗。你想啊,好好做一篇真干货+有效植入,那得多烧时间烧脑子?费用能支持不?坦白讲,我也不是每次都能摸清甲方的真实预算和他们心理价位的差距到底在哪儿。
- 能力捉急: 有些内容团队的文案,可能只会生硬copybrief(就是甲方给的要求文件),根本不懂怎么讲故事,也不懂读者的心。把产品说明书强行改几个字就塞进故事里,那能好看吗?
- 懒癌晚期: 按一个固定的、被验证过“不算大翻车”的模板去套,安全又省事啊!创新?费那劲干嘛!
- 急功近利走火入魔: “不行,得让用户看了马上想买!” 这种想法催生出一堆暴力推销式文案。转化压力像大山一样,压得内容和文案美感都没影了。不过话说回来,老板只看转化率的KPI,也难怪下面操作的人会出此下策...
- 评估标准跑偏: 只看曝光量、阅读量这些冰冷数字,谁管你文章写得到底有多硬、多假、多烦人?只要数字“好看”,任务就算完成。这或许暗示了一种本末倒置——只看短期数据,不管品牌形象积累和用户信任感这种长期价值了。
实战拆解:看个反面典型!
举个“栗子”!假设有一篇推“神奇XX代餐粉”的文章:
标题: 《震惊!白领小王仅仅七天,从油腻大叔变回小鲜肉?秘诀竟是...》
开头: 用一个模糊不清、疑似朋友(甚至可能是杜撰)的故事开头,描述他怎么怎么胖、怎么怎么自卑。
中间: 突然插入该代餐粉的详细成分介绍(全是专业术语堆砌),强调它的“独家黑科技”、“国外引进配方”,并配上极其夸张的前后对比照(基本靠PS)。没有任何真实可信的数据支撑,就拍脑袋说“98%用户反馈3天瘦5斤!”。
结尾: 强行升华主题,什么“告别自卑,拥抱新人生”(好像不买他这个粉就没人生了),加上一个极其醒目的优惠倒计时二维码,催促下单...
整篇文章: 逻辑断裂、信息虚假、诱导痕迹太重、观感极差。这绝对是“糟糕软文”的典范教科书级别了。
擦亮眼!教你几招识别“软雷”
不想再被坑?认准这些危险信号,躲远点:
- 看见“震惊”“天啊”“99%”“绝了”“秒杀”“彻底解决”之类的词在标题里高频率出现——高度疑似标题党!
- 亲测经历突兀,毫无细节,甚至感觉不像真人说的话——基本是编的!
- 突然插入生硬的品牌介绍或产品参数,跟上下文没啥关系——广告位来了!
- 承诺效果太夸张,感觉像童话故事——“三天瘦十斤”?反正我是不信!
- 整个文案都在自嗨说产品多牛X,就是不解决实际问题——“用上它你就是这条街最靓的仔”?省省吧!
- 结尾必定强推购买链接/二维码+限时优惠——目的赤裸裸!
- 在非正规新闻网站,文章排版花哨信息杂乱,看着像路边电线杆广告的排版,风格诡异,基本没跑!
出路在哪?好软文是门艺术
话说回来,软文本身不是洪水猛兽,广告也需要有存在感。但它得有价值、有温度、有技巧!
- 核心是为用户提供真实价值: 要么是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小妙招、小知识,要么是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资讯,或者讲了一个真实有趣有共鸣的故事。先服务好读者,再来谈植入。让人看完觉得“学到了点啥”或者“有点意思”,而不是“又被强行塞了口屎”。
- 好故事是灵魂: 好的软文,应该是个让人愿意读完的好故事,品牌信息是巧妙融入故事节奏的“彩蛋”或自然道具。想想小米早期那些讲产品经理为了保温杯内胆设计怎么死磕的故事,它本质是传递一种态度,顺便让你知道了它的保温杯。
- 真诚透明点更讨喜: “恰饭”没啥丢人的,大大方方说是广告(比如加个“本文内含推广信息”小标签),但只要内容做得足够好,用户反而能接受,觉得你实在。比那种伪装成姐妹掏心窝子推荐结果卖高价化妆品的强一万倍。
- 甲方乙方得统一战线:甲方的预期要合理,懂点传播的基本规律,别老想着用三毛钱预算炸出原子弹效果。乙方别光图省事糊弄,把创意和专业度拿出来。双方都明白,好内容才是长期获益的基础,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 别只看“阅读量”,看看评论和分享吧! 流量是可以买的,但用户真情实感的评论、吐槽或者主动转发分享(不是强迫转发的抽奖),更能说明内容到底有没有打动人心。这些才是金矿!
识别垃圾软文,本质上是一场读者智商的日常训练。 当这种反智的、粗暴的信息污染变少,广告主才会真正重视起优质内容的创作,创作者也会更有动力去打磨好东西,我们作为读者才不会总被按着头吃那啥。下次再看到那种“一眼烂”的东西?
记得果断右上角点叉!你的时间和注意力,宝贵的很呢,不该浪费在垃圾堆里!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