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波动期,我的生意为啥还能存活?
【文章开始】
这疫情都反反复复折腾几年了,说实话,不少做生意的朋友都被它搞得够呛吧?有的店开着开着就没了,朋友圈不时就看到有人转手设备、清仓甩卖的消息。可我就纳闷了,为啥有些人(包括我自己这小买卖),好像还能挺住,甚至找到点门道? 这玩意儿,真就一点活路都没有了吗?
客户都猫在家里了,卖给谁?
这不是废话么,街上没人,店门口冷清得像凌晨三点。客户都不上门了,你的东西再好,服务再贴心,都是白搭! 怎么办呢?总不能干等吧?
- 搬!搬到他们眼前去! 朋友圈、微信群,甚至抖音、快手刷刷刷起来。以前觉得这些玩意儿浪费时间,现在?那是命根子!我小区旁边那家奶茶店,以前就靠学生放学,现在愣是靠微信接单、小程序下单,配送到家,生意反而比之前更稳定。
- 老客户才是真宝贝! 你有没有用心存过客户的联系方式?有没有拉个老客福利群?别小看这一招。我自己开的小服装店,定期在群里发点独家折扣、预告新款,甚至搞搞清仓特价,熟客复购的比例大大提升。特殊时期,维护好老客户,比你花钱大海捞针找新客容易多了、划算多了!
- 没线上店?现在搞!搞不了大的搞小的。 别被“线上商城”几个字吓倒。注册个有赞、微店这类门槛不高的平台,花点心思把图片拍好看点(手机就行!),文案写清楚点,先把东西摆上去。我认识一个做手工烘焙的朋友,最初就在朋友圈发图接单,慢慢做大了才上的小程序。关键是动起来,别让顾客看不见你。
疫情一来,现金流就“熔断”?慌不慌?
手里没钱,心里发毛。房租、工资、水电,哪一样能欠?稍微遇到点风吹草动(比如又来一波封闭),现金流立马告急,心跳立马加速。这是不是最要命的问题?
- 账上到底有多少“保命钱”?心里要清! 别再迷糊了!定期算算你手里能动用的钱到底有多少。至少留出几个月的刚性支出(房租、工资基础部分、水电煤等)。这笔钱,雷打不动,死都不能轻易动!
- “瘦身”是为了活着。 非必要的支出,该砍就砍。高大上的店面装修暂时别想了;能自己干的活儿就别再额外请人了;库存管理要更精细,别囤太多压死钱(尤其那些非畅销品)。省下来的,都是活下去的弹药。
- 多想想“开源”的野路子。 比如:
- 有没有积压的库存?搞个疫情特惠清掉,回笼资金。
- 主业受影响,能不能发展点相关的副业?比如餐馆卖半成品菜,理发店卖点家用护理品?我见过一个健身房老板,在停业期间靠线上教居家健身课和卖蛋白粉套餐挺过去。
- 灵活调整产品线。想想大家被憋在家,最需要啥?可能需要方便操作的半成品、提升居家体验的小物件、或者线上学习娱乐相关的?我认识的一个家电小店,之前卖大件为主,疫情期间开始主推小家电特别是能居家做美食的那种,反而活了。
计划赶不上变化,咋整?
今天能开,明天可能就封了;供应链说断就断。这计划做得再完美,也架不住一个“突发”。每次都让人措手不及,损失不说,关键是特别耗心力。
- 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供应商多联系几家,至少别让所有货都指望着一个渠道进。运输方式也预备两套,这家快递突然停了,还能找那家试试(虽然可能贵点慢点,但总比完全断掉强)。
- 信息得跟“雷达”一样灵敏。 多关注本地最新的防疫政策、物流动态。别傻乎乎的等着通知上门,主动点去问社区、问同行、问有门路的朋友。提前一天知道变化,可能就能少亏点。快速反应能力,现在就是钱。
- 给计划留点“容错空间”。 别定太死板的计划。比如,在采购原料时,考虑能不能分批多次少量下单?降低一次性被卡死的风险。活动预案也多准备几个,线下做不了,立刻能转到线上去做。灵活应变是关键。
员工心不稳,队伍不好带?
老板愁,员工也慌啊。生意不好,担心被裁;生意波动,工作安排也不规律。管理起来比平时难太多了。怎么让大家劲往一处使?
- 这时候,“透明”是金。 跟员工聊聊真实情况,别说假大空的话。告诉他们生意面临的困难,但也一起想想办法。让大家觉得是共同在应对挑战,而不是老板一个人的事。这很难,但值得做。
- 安全防护必须到位! 别省这个钱!口罩、消毒液备足。员工安全出问题,分分钟全停摆。员工安心,顾客进门也放心些。
- 目标调整到更实际。 别再想着恢复到疫情前的业绩了。根据现状,和团队一起设定更现实的短期目标(比如稳住核心客户、清理多少库存、开发一个新渠道),达成了及时给点小肯定。让团队有方向和奔头,哪怕小小的。 至于说到具体怎么去量化员工在这个非常时期的风险?老实说,我有时也觉得有点没底。毕竟情况太特殊了,每个人的压力和承受力不一样。但建立信任和安全感总是没错的。
机会… 疫情里还能有机会?
看到这儿,你可能要骂我了:“都这么难了,还谈机会?站着说话不腰疼!” 别急,我不是说这疫情本身是机会(那太缺德了),而是说,在被迫改变的过程中,说不定能逼出点新东西。
- 消费习惯真的在变!越来越多人习惯了线上购物、到家服务。以前你不做线上,觉得麻烦、不重视,现在是不是被迫学会了、也看到点效果了?这个习惯会延续下去吗?不好说,但线上能力绝对变得更值钱了。
- 你对手的弱点暴露了。 那些比你更死板、不愿改变的同行,可能被洗掉了,留下的市场空间呢?或者,他们哪些服务没跟上(比如没有客服号、不能送)?这难道不能是你的切入点?
- 创新的口子可能被撕开。 大家都一样难,顾客反而更容易理解一些“非常规”的服务。比如,以前顾客可能不接受预定制,现在是不是能接受?以前嫌贵的一些个性化服务,在稀缺的情况下,是不是反而有了吸引力?思路打开一点。
最后唠叨几句:
说实话,在疫情下做生意,真没有万能的、保证成功的“武功秘籍”。活下去就是最现实的目标。那些能活下来的,或多或少都做到了几点:线上化触达客户(被逼的也要会!)、现金管理抠到骨头缝儿里、灵活应变跑得比政策快一点、内部管理更用心些。
这个过程像走钢丝,真的很累,很考验心态。你可能无数次想放弃,这很正常,不丢人。 但话说回来,咱们做生意不就这样吗?起起伏伏。越是这种时候,拼的往往不是多高明的技巧,而是谁更能熬、更能转变思路抓住那一点点的光。
不管多难,活着,才有机会看到下次天亮。做生意嘛,本来不也就是一场关乎韧性的长跑?疫情只是把它拉得更长了点罢了。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