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厂家砸了大钱在电视上播广告,但观众就像看空气似的,看完就忘,甚至根本没人记得你是干嘛的?到底问题出在哪儿?电视软文这东西,写起来跟搞网络推送文案,真完完全全不是一回事!今天咱就来唠唠,怎么写电视软文推广文案才有效,才不会让广告费白白溜走。
## 一、电视观众?手机网民?那真不是一拨人!
写电视软文之前,得先搞明白一个重要问题:看电视的人,和刷手机的,是一群人吗? 差别可太大了!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晚上八点黄金档,可能是全家老小,爸妈带着孩子,或者辛苦一天的打工人回家瘫在沙发上,用遥控器换台比翻书还快。他们的心态是啥?
- 被动接收: 人家是来看剧、看新闻、看综艺放松的,广告是强行插播进来的“打断者”!不像咱们上网,看啥广告多少有点心理准备或者主动搜寻。
- 注意力碎片: 遥控器在手,一个不顺眼?啪!换台了!尤其是开头几秒,你抓不住他,后面说啥都白瞎。我见过有统计说(具体哪个报告忘了,但这种感觉没错),前30秒是流失高峰!
- 信息处理慢半拍: 环境可能有点吵(比如孩子在闹),观众可能不那么专心。你信息复杂?人名拗口?电话号数字一堆?瞬间就过去了!观众根本记不住,回头想找你?没门儿!你说气人不气人?
所以,写电视软文,第一要务是:快、狠、准!
- 快: 黄金信息(比如你是啥?有啥好处?怎么找你?)必须尽早出现、核心词要反复出现!别指望观众耐心听你娓娓道来。
- 狠: USP(独特卖点)要极其突出、极其直接。“管用”比“采用纳米技术”更能让电视观众记住。
- 准: 瞄准场景。保健品广告在老年人看的养生节目后放?奶粉广告在动画片前后推?找对地方很重要。那个什么知名的电动车品牌早期投某个亲子动画时段,效果据说好得很。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投放精准性的数据分析,不同平台还真不太一样,电视后台反馈啥的我还真没深究过...
----关键分割线----
## 二、不让观众换台的核心技巧是啥?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观众手快、眼快、容易分心。那怎么才能让他们忍着不换台,甚至还想看下去?这又引出一个问题:啥玩意儿能让电视观众按暂停键,暂时放下遥控器?
我琢磨着,核心就俩字:钩子,而且是简单又强力的视觉/听觉钩子!电视不像图文,它有声有画!
视觉钩子:
- 开头炸裂: 用强烈的视觉符号开场!比如金灿灿的麦田(卖粮食的),嘭一声弹开的香槟(卖酒的),或者一只特别萌的猫(宠物用品),瞬间拉注意力。那个卖保健品的X品牌不就喜欢一上来就是老寿星精神矍铄?虽然看多了有点腻吧,但确实记住谁家了。
- 符号化记忆: 设计个简单、强关联的视觉符号。比如蓝盒盒装奶粉、红色瓶盖的营养液、某明星夸张的表情(比如那个出名的O泡果奶广告,虽然烦,但忘不掉...)。让观众下次在超市看到这个颜色、形状就联想到你。想想那个脑X金的蓝瓶瓶,绝了!
- 大字/大字报风格: 关键信息(如品牌名、核心卖点词、“立刻拨打”等)必须超大字体!占据屏幕主体!不要搞小清新排版!就是要显眼!就是要粗暴!
听觉钩子:
- 魔性旋律/Jingle: “送礼就送X白金”、“XX瓷砖,行业X家”,旋律虽洗脑(有点烦),但真是有效植入!你哼一下试试?这就是音效的力量。
- 有力道的关键词/短语重复: 比如“买对不买贵”、“全家人都在用”、“国家专利”、“当天见效”(这词儿得谨慎用啊...得有真凭实据)。核心词重复个三五遍,念出来要铿锵有力。
- 真实声音: 煎牛排的嗞啦声(食用油/厨具)、水流哗哗声(净水器)、孩子的笑声(母婴),这些环境音比单纯配音更生动。
----关键分割线----
## 三、电视文案里,哪些信息必须“塞”进去?
电视信息转瞬即逝,你不可能指望观众看完后去网上搜你公司全称或者产品型号。所以,你必须塞进且塞对关键信息。问题来了:在信息爆炸的几十秒里,哪几样东西不塞进去,广告就白做了?
- 【我是谁 - 清晰品牌名/产品名】:这是最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名字要念清楚,字要大大大!最好名字本身就能联想产品特性。啥XX科技、XX生物这种模糊名字?毙掉!直接“XX牌大豆油”、“XX牌智能锁”!观众没义务去猜你是干嘛的!
- 【我有啥用/啥好处 - 单一核心卖点】:一个广告,主攻一个痛点!别说你十项全能! 你家净水器是“过滤重金属”?还是“保留矿物质”?还是“即开即饮方便”?选一个最能打动目标观众、区分对手的“王炸点”。记住,是 “管用”,不是 “采用了XX技术”。
- 【去哪买/怎么联系 - 简单到奶奶能记住的联系方式】:
- 如果是卖货的(电视购物类):电话号码(1-2个易记数字,比如400xxx-健康)或短号(像移动联通那种短号)、短地址(比如附近大商场地标)。千万别甩个17位的订单号!那个失败的保健品广告案例就是让观众记录10位代码,结果后台收到一堆乱码...
- 如果是品牌推广(提升知名度):强调核心终端或明显销售点(比如 “各大药房有售”、“全国连锁母婴店均有售”)。
- 【行动召唤 - 给他一个立刻做的理由】:“现在拨打电话,买1送1!”“进店咨询,免费试用装!”“活动仅限本周!” 加点紧迫感或小实惠驱动行动。但这个力度嘛...你得结合成本和预算,怎么平衡性价比是个学问,具体哪种召唤最有效转化?我也不是专家,可能不同产品差挺多。
----关键分割线----
## 四、文案“落地”成广告,还容易掉哪些坑?
文案写好了就万事大吉?错!从文案稿(脚本)到真正播出来的广告片,还有不少沟沟坎坎。问题在于:文案写得花团锦簇,但拍出来播了没效果,为啥?
声音画面不同步这个很致命!
- 配音 vs 字幕 vs 画面信息打架: 播音员在说A,画面字幕在飘B,观众实际在看C(比如画面里一个大明星抢镜)...结果就是观众啥都没记住(或者只记住明星了)。核心信息必须三统一(口播+文字+视觉焦点一致)!要命的是,有时候制作公司赶时间或者创意人员太追求画面感,忽视了这点,钱就白烧了。
- 信息密度过高(塞太多): 啥都想说!60秒里塞进8个功能点、3个促销、2个专家证言、1个明星...结果观众只记住一团浆糊。坚持“一次一主卖点”原则!
- 逻辑复杂/绕弯子: 为了显得高大上,搞了个复杂逻辑链故事?观众忙着猜剧情,忘了你想卖啥!比如那个国产豆浆机广告,非得讲个爱情故事,绕半天才出现机器,结果观众光顾着讨论剧情合不合理了...信息传达彻底失败。
- 设计/色调太“低调”了: 电视画面本身就比电脑屏幕色彩压缩得厉害,你的广告如果追求所谓的“高级灰”“性冷淡风”,在电视上基本等于隐身!饱和度要高一点,对比要强一点!尤其关键文字。
- 忽视旁白/音效的力量: 纯靠画面传递核心信息?对电视观众要求太高!必须用好旁白(清晰传递核心点)和音效(辅助记忆)。前面说过Jingle和关键词句重复非常有效。但有时候可能过于有效了,导致观众觉得“太吵”,这个度或许需要根据品牌调性把握。比如奢侈品广告玩Jingle就比较少吧?但这个规律好像也不是百分百绝对,得看情况。
----关键分割线----
写电视软文,真的就是跟观众在争夺遥控器控制权的战争!核心就是一句话:在最短时间内,用最粗暴(但有效)的方式,把“你是谁、你有啥用、怎么找你”这几个信息点,狠狠地、反复地砸进观众脑子里!什么含蓄啊、高级感啊、格调啊…在观众随时准备按遥控器换台的那一刻,可能真的有点奢侈。
所以,下次琢磨电视广告文案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想象你是看电视的人,旁边放着遥控器——你的文案和制作出来的广告,能在几秒内,用什么法子,让他放弃按下换台的冲动?能让他在几天后想买东西时,脑海里蹦出你的品牌名和那个大蓝盒子?(或者别的标志性符号?)
抓住了这个,广告费才算花对地方。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