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
活力燃烧!2023年公司运动会亲历者说:变化不止在奖牌
天天对着电脑腰酸背痛?团建除了吃饭K歌还能干嘛?哎,这不,我们公司今年搞了场轰轰烈烈的秋季运动会!你别说,一开始不少人心态都是——“哎呀又搞形式主义”,“肯定很无聊”,“耽误干活怎么办”。行政部的小张为了筹备方案,那黑眼圈快掉到下巴了。但!结果真香了。 为啥?往下瞅瞅。
打破部门墙?运动场上见真章!
大家平时都在格子间里埋头苦干,最多茶水间碰个头打个招呼,运营部的小李连隔壁技术部坐谁都不熟。这运动会一搞,乱点鸳鸯谱式的混合分组,哈哈,效果立竿见影。
- 抽签分组,陌生变队友! 编程大神老王和客服小妹阿珍分到一组拔河,老王现场指导“下盘要稳,喊号子要齐”!嗯...这画面你敢想?场上喊得脸红脖子粗,场下居然开始约午饭了。
- 呐喊与笑声,就是最好的粘合剂。接力棒掉了?篮球比赛最后一秒被绝杀?输赢不再是衡量标准,一起笑过喊过拼过,那点看不见摸不着的“墙”,好像悄默声儿地被推倒了。
说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动真格的?
健康口号谁都会喊,但咱多久没认真动过了?这次活动,算是戳中了不少人的“痒点”:
- 强制“离岗”:强制离开工位!不是摸鱼! 提前两周,部门老大带头吆喝:“下午三点,楼下集合练项目!” 嘿,工作照做,但效率好像更高了? 时间管理被动提升?
- 从“要我动”到“我要动”的微妙转变。销售部的“铁三角”(平时聚餐最积极)报了集体跳绳,天天午休在楼梯间蹦跶。销售老王开玩笑:“这可比应酬轻松啊,肚子都小了一圈!” (后续统计显示,活动周内约80%员工日均步数显著提升)
- 不过话说回来,热身指导够不够科学? 听说隔壁公司有哥们儿羽毛球打太猛,扭了腰...嗯,下次这点得重点改进。
亮点刷屏!不止是朋友圈点赞
运动会的“高光时刻”,那绝对是手机内存告急的罪魁祸首!朋友圈里大家不是晒奖牌,晒的都是表情包:
- “社牛”逆袭:总裁也疯狂! 平日不苟言笑的李总,参加趣味毛毛虫竞速,背上大红“虫壳”,笑得像个两百斤的孩子!照片当晚在公司群疯传,点赞量远超产品海报。
- 意外“明星”诞生:保洁阿姨的神技! 踢毽子比赛,谁能想到平时默默打扫的保洁陈阿姨,一口气连踢了83个,技惊四座!那一刻,所有人的掌声都发自内心,跟职位高低真没关系。
- 团队协作“名场面”:背对背夹球跑。 这个项目简直是大型“相爱相杀”现场!两个不熟的同事笨手笨脚把球夹飞,或默契十足狂奔而过,全场笑喷。这可比团队拓展训练接地气多了!
我们真正收获了啥?奖牌之外的隐形资产
活动结束,大家散场。热闹是散了,但好像有什么东西留下来了?嗯...是种子吧?
- 精气神变了! 不是瞎吹。会后那两周,办公室空气似乎轻快了些。午休时间,居然有人自发下楼溜圈儿或跟着运动APP做操?连“万年瘫”的设计师小杨都买了双跑鞋。
- 沟通的“破冰船”出发了。你看啊,以后技术部找运营协调个测试排期,运营的伙伴们可能没那么抵触了?运动会上建立的那点共同记忆,化作了日常协作的一点点润滑剂。 当然,这只是初步感觉,是不是真的能持久改善跨部门协作,具体机制待观察...
- 公司文化的“温度计”? 员工自发给运动会精彩瞬间剪辑的视频,在内部平台播放量爆了。评论区都是“哈哈哈”、“明年我还要参加”、“XX项目明年再来”!这种自发传播的热情,是多少企业文化手册都教不来的。这或许暗示着大家对“公司人”的身份认同感,在运动场的热浪里提升了几分?
展望未来:明年怎么玩更大更爽?
行政部的伙伴们已经在收(jie)集(shou)反(tu)馈(cao)了。讲真,光好玩不够,得可持续发展:
- 兴趣小组能否常态化? 羽毛球、篮球、瑜伽社?呼声好高!但场地、时间、负责人咋落实?这可不是拍脑袋的事...
- 项目玩点新花样? 飞盘、匹克球?还是引入更多趣味性强、门槛低的项目?得兼顾“运动小白”和“体能狂人”的需求。
- 让健康持续“在线”。 除了运动会,日常能不能有点小激励?比如运动打卡积分换点小福利?别让三天的热情,变成365天的躺平啊!
最后,记着HR老刘在总结会上的一句话:“运动会不是终点,是起点。让大家在挥汗如雨中,记得这股劲儿,把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保持住!”
(写在最后:办公室又重归键盘的敲击声,但...你仔细听,好像节奏里带了点轻快?腰好像也没那么痛了...)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