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的软文写作心得与避坑指南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刚到一个陌生地方刷手机,突然看到一篇游记讲得活灵活现,结尾却像变戏法一样“自然地”推荐了某家民宿或特产?没错,这就是典型的“旅途中的软文”! 看起来是分享,骨子里还是让你掏钱。问题来了:
这种软文到底是真诚分享,还是披着羊皮的广告?它的价值到底在哪儿?
什么是旅途中的软文?真就是个“坑”吗?
字面意思,就是把广告藏在旅行经历、见闻和感悟里的文章。和你在车站、景点收到的印着劣质二维码的小广告完全不同!核心在“软”,软到让你不觉得它在推销,甚至觉得它很有用。
你问那它不就是骗人吗?呃...先别急着下结论。好的旅途软文,还真不是单纯骗局。你想啊,如果作者真在那儿住过、吃过、玩过,ta把自己的真实体验(哪怕是有选择性展示的体验)告诉你,顺便提到“这家店不错”,只要明码标价、货真价实,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算种“种草”?这跟朋友口头安利没啥本质区别嘛。
关键问题在于:
* 是否隐瞒了广告性质?(比如装作纯素人分享)
* 体验描述是否严重失真?(把六十块招待所吹成五星级)
* “推销点”是否生硬植入?(正感慨风景绝美突然话锋一转:饿了?XXX餐厅的烤肠真香!)
那为啥还有人前赴后继写这东西?软文的价值链条
需求端很硬核! 旅游商家(尤其是没大钱砸硬广的小老板们)急需口碑扩散。传统广告贵且效果存疑,找个有点文笔、看起来“真实”的人来写篇体验,成本低多了。只要写得够好,转化率确实吓人。
供给端呢?对内容创作者来说,这种活儿来钱相对直接。尤其是一些旅游博主、KOL,接这种单子几乎是“职业刚需”。说实话,比起生硬口播,能把故事讲好、产品融入自然,也算是对专业度的一种考验... 虽然这种考验常常被诟病吧。
这里暴露个我的知识盲区哈:具体多少比例的旅途软文能做到真正的“物有所值”和“真诚分享”并存? 恐怕没人能统计,毕竟灰色地带操作太多。
成功的旅途软文长啥样?关键在于“披着真实外衣”
- 有血有肉的故事性: 讲人,讲事,讲冲突,讲感受。比如在丽江迷路偶遇热心老板娘,不是上来就吹她家客栈多好,而是描写那份无助、感动,最后落脚点“后来才知道,她家小院就在...”。故事自然带出,比干巴巴说“XX客栈超好”强一万倍!
- 真实的体验细节: 避免空泛的“超级好”、“非常美”、“强烈推荐”。用细节!比如:“房间不大但露台对着雪山,早上睁眼就是日照金山,那会儿真觉得值回票价。”这种细节比喊十句口号都强。真实体验永远是软文的核心灵魂,灵魂一丢,整篇完蛋。
- 产品核心卖点的自然关联: 你要推酒店,核心可能是“位置绝佳”或“管家贴心”;推特产,可能是“独家配方”或“本地老人手艺”。把卖点变成故事里一个“顺理成章”的情节支撑点。而不是故事归故事,广告归广告,割裂感满满。
- 提供价值,哪怕一点点: 除了买东西,能不能给点实用的?比如那条小巷子的近路怎么走、那个景点的最佳拍摄时间是几点、那个特产在哪儿买能少踩坑... 这些信息本身就值钱,让读者觉得没白看你的“广告”。
反面教材来了:让人翻白眼的旅途软文长啥样?
例子就在上周,某平台刷到一篇大理游。作者花大篇幅写自己如何逃离城市、洱海边如何治愈心灵、冥想感悟人生... 文笔堪称意识流散文家, 读得我差点打瞌睡。高潮来了:结尾突然冒出一句‘推荐大家入住坐看云起观海客栈,冥想体验特别棒’,然后配了个预订链接! 通篇跟这客栈有个半毛钱关系吗?硬得硌牙!
这种就叫:故事归故事,广告归广告,两不挨着。 为啥失败?因为前面的“真诚”铺垫没给广告预留任何合理位置。读者感受到的只有欺骗和生硬。
还有一种低级错误:过度美化到失真。 把平平无奇的小店吹成“米其林遗珠”,把交通不便吹成“体验原生态”,结果读者去了直骂娘。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信誉直接破产。
我们自己动笔写点?旅途软文创作实战拆解
假设咱接了个活,推广云南某茶山的手工茶。
1. 避免直接开吹茶叶,找个“钩子”: 比如——“爬茶山时摔了一跤特别狼狈,好心的茶农阿婆给我擦药,还递来一杯热茶...”
2. 沉浸式描写真实细节,建立信任: 写茶农阿婆布满沟壑的手、写她家简陋但干净的屋子、写炒茶时扑鼻的青草香、写那杯茶的滋味(涩后回甘,特别解渴解乏)。重点在环境氛围和人情味。
3. 把产品卖点变成实用信息/情感共鸣点: “阿婆说这片古茶树不打农药,全靠老天爷养”、“她说炒茶几十年了,温度火候全凭手掌感知” → 这自然地引出产品卖点(古树、有机、手工)。同时升华:“那杯茶的滋味,不仅仅是茶,更像一种坚持和温暖”。
4. 商业信息点到即止,融入其中: 结尾:“临走买了些阿婆做的茶,想要尝尝这大山深处滋味的,可以搜‘XX茶农直销’(或者直接写小店链接)。就当支持一下这样的传统手艺吧。” 语气平和,不强求,结合前面的温情铺垫。
你看,整个过程:遭遇(钩子)→ 体验(细节真实)→ 产品信息(巧妙融入卖点)→ 行动(不强迫,有‘支持’暗示)。 是不是比“XX古树茶超好喝!赶紧买!”高级多了?好故事的力量,能把广告味儿稀释到最低。
结尾点个题:旅途软文是洪水猛兽吗?
话说回来,还真不能一棒子全打死。 我们讨厌的是那些假真诚、硬植入、虚假宣传的垃圾软文。但想想,如果你真去了一个超赞的小众咖啡馆、民宿或者遇到靠谱的本地向导,写篇文章分享出来,顺便介绍下他们,只要足够坦诚(比如标明有合作或自己花钱体验),并确保信息靠谱,这难道不是种双赢的信息传递吗?
好的旅途软文,门槛其实很高: 需要真体验、好文笔、懂分寸、有价值。它的核心逻辑应该是:让好产品(服务)因为好故事被发现,而不是把垃圾产品靠编故事强塞给读者。 这中间的尺度把握,考验着创作者的良知和技术。用户也不是傻子,真诚与否,读两行其实就能嗅出来。
所以啊,下回你在旅途中或手机上看到一篇触动心弦的游记,多留个心眼儿挺好,想想它的底层逻辑。但如果这故事足够真诚、推荐的东西也确实值得一试,那这篇“软文”,或许、大概、可能...就没那么面目可憎了?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