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软文这样写,客户看了直接下单!
【文章开始】
有没有这种感觉?一到过年,朋友圈、公众号、各大APP,铺天盖地都是各种新年祝福、活动推广,看着都差不多,点进去就关,根本留不下啥印象?费劲巴力写了一堆,阅读量少得可怜,转化?更是想都别想! 为啥别人家的新年软文就能刷屏,你的就只能石沉大海?问题可能就出在——你写的根本就不是“软文”,更像是生硬的“通知”或者“自嗨型”的年终总结。
1. 先整明白,过年时软文到底是个啥?
很多人一想到“新年软文”,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XX公司祝您新年快乐”、“XX产品年末钜惠”... 打住!这顶多算个广告硬广,跟“软”字实在没啥关系。
真正的软文在新年档期,核心不是卖货,是“暖人心”之后再“顺带手”推点儿啥。 过年是个啥气氛?团圆、归家、喜庆、总结、展望、情感浓稠得化不开... 你的文字要是冷冰冰只谈优惠、只晒业绩,肯定格格不入啊!
所以,新年软文 = 强大的共情能力 + 巧妙的产品/品牌价值植入。 重点在前者,用户被你戳中了、感动了、或者深以为然了,才可能接受你后面“顺带手”提的东西。想想看,亲戚朋友见面,不也是先拉拉家常,聊聊过去一年的酸甜苦辣,然后才可能谈到“有没有对象”、“啥时候买房”这些更实际(甚至有点“功利”)的话题嘛!硬来,准崩。
2. 为啥新年软文更要“软”?
这个时机太特殊了!平常大家可能还绷着弦,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但过年这几天,大部分人身心相对放松,情感需求被放到最大。看看春晚为啥每年都被吐槽,但又每年有那么高关注度?其实很多人在意的不是节目质量,是那份“大家一起做同一件事”的仪式感和归属感。
- 情感牌效果翻倍: 大家对新年普遍怀有美好的期许和对过往的感慨,这时候的“情怀”攻击力最强。你的软文如果能在情绪上产生共鸣(比如对归家不易的感慨、对父母催婚的理解与无奈、对新年的小期待和小确幸),就更容易打开用户心扉。
- 同质化严重,走心者胜: 大家都在吆喝“新年快乐”、“活动开始啦”,你的文章能提供一点点不同视角的真实感、能戳中一个具体的“年味”痛点、或者能引发一丝温暖的回忆和共鸣,立刻就能跳出来。
- 植入要润物细无声: 情感铺垫做足了,用户对你的信任感提升了,这时你再巧妙地、合乎逻辑地引出你的产品/服务,就非常自然。比如一篇写“过年回家被亲戚盘问”的吐槽+解决之道,最后带出职场技能课程或者沟通技巧服务,是不是比直接扔个课程广告链接让人舒服多了?
3. 惨痛教训!硬蹭热点有多尬?我朋友公司差点凉凉
我有个朋友,做家居家装的。去年春节,硬拗了个“XX家具,让你过个‘木’光年”的活动文案。不仅用了谐音梗(新年是“年”,他说“年”=“木”光年???),内容全是堆砌产品参数和折扣力度,配上大红大紫的“新年快乐”背景图... 结果呢?阅读量创下全年新低,客户反馈“太尬了”、“看不懂”、“和新年啥关系?”。
反面教材警示:没搞懂用户新年情绪点(团聚、温馨、亲情),强行关联自家商品(物理属性),尬聊热点,是自嗨型写作的典型死法。
4. 怎么写?关键就三招,招招见“真心”
想写好新年软文,别急着堆砌华丽的词藻或者抛出惊天动地的折扣。抓住几个核心:
找到一个精准的“情绪触点”:
- 痛点: 春运抢票难、路途奔波累?职场人回家被亲戚“花式问候”的无奈(工资、对象、买房)?在外游子无法回家的思念?年货选择困难症?聚会炫娃/炫富的压力?戳中,别回避真实!
- 共鸣点: 童年难忘的年味回忆?父母准备年夜饭的辛劳与期待?老友久别重逢的喜悦?一家人包饺子看春晚的温馨?对新一年小目标的憧憬(减重、升职、脱单、多回家)?唤起,引发“是是是,我也这样”的感觉!
- 爽点: 成功化解了亲戚“盘问”的机智妙招?置办年货省心省力的妙招?快速提升“家颜值”迎接亲友的小技巧?健康吃喝不胖身的秘诀?提供可执行的解决方案!
讲个接地气的“故事/场景”: 别干巴巴讲道理,用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来承载你要表达的情绪和价值。
- “昨天打电话给妈,她开口就说:‘家里啥都备齐啦,就缺你人了...’” —— 这是想家的情绪。
- “表弟刚毕业工作一年,饭桌上姑妈追着问‘能存下几个钱?’,他脸都憋红了...” —— 这是年轻人在亲情压力下的困境。
- “今年早早预订了本地一家社区奶茶店的‘新年限定礼盒’,不是多贵,图个味道熟悉包装喜庆,拿来送邻居小孩,比网上淘的那些没名堂的零食受欢迎多了!老板挺用心,盒子上还印了手写体的‘新年甜如蜜’”—— 这个例子后面就可以自然引出这家店的“用心”和小店温情,也许就顺势推荐了社区商业在年货上的独特价值?
让“产品/品牌”成为解药或升华: 当你的故事或情绪铺陈到位后,你的产品或服务要能很自然地扮演那个“帮手”、“点缀者”、“问题解决者”,或者是对这个情绪的一种“升华表达”。
- 痛点和共鸣(如:过年聚会拍照被比下去)—— 解决方案(如:教你3招用手机拍出‘显贵’团圆照,或用美颜相机XX滤镜一键出大片)。
- 爽点(如:轻松搞定年夜饭)—— 具体帮手(如:推荐某款多功能厨具或预制菜品牌,强调节省时间、保证美味)。
- 情绪升华(如:回家不易,陪伴难得)—— 品牌表达(如:XX旅行箱:陪你走过千山万水,只为奔向此刻的团聚;XX白酒:不是酒好,是团聚的味道正浓)。
- 要义:逻辑通顺,价值明确,别硬转!用户正在共鸣的情绪线上,你在末端提供一个和这个情绪相关的、对他有价值的选项。太突兀,前面辛苦建立的好感立刻清零。
5. 几个最容易踩的坑,千万躲开!
- “假大空”祝福泛滥: “恭祝新禧”、“宏图大展”这类万能模板词,用太多就跟没说一样。真诚点,具体点,哪怕一句“希望你来年能多睡几个懒觉”都比“万事如意”实在!
- 只讲自己,不顾用户: 通篇“我公司今年多牛X”、“我产品拿了啥大奖”,用户:哦,关我啥事?过年图喜庆,但也图个舒服和被尊重。多想想用户视角!
- 蹭热点太生硬: 和新年气氛八竿子打不着的产品,硬要在标题里塞“兔年大吉”、“龙腾虎跃”(当然现在已经2025),一看就很尬。找不到自然关联点,宁可不蹭。
- 过度营销,吃相难看: 前99%在走心讲故事,最后1%突然跳出十个购买链接和“机不可失”的倒计时,前面辛苦建立的信任瞬间崩盘。销售引导要柔!要给价值铺垫足够的长度!
- 无视平台调性: 发在微信公众号的长文深度思考体,原封不动搬到抖音快手上?效果绝对惨不忍睹。不同平台,用户预期和阅读习惯天差地别,内容形式务必调整! 不过话说回来,我这篇文章主要侧重的是微信生态,短视频平台那些快节奏的软植入玩法,原理相通但操作大不同,回头有空再专门唠。
6. 写完了?别急着发!再瞄一眼
- 情绪对吗? 读一遍自己写的,能把你带入新年的某种真实情绪(哪怕是吐槽的无奈)里吗?如果自己都觉得干巴巴像公文,赶紧改!
- 够具体吗? 是讲了一堆笼统概念,还是有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
- “顺带手”的部分自然吗? 产品/品牌的露出,是不是服务于前面的情绪或解决了前面的痛点?有没有感觉“生插广告”?感觉有点硬的话,想想换个位置或者更弱化些?
- 语言够“人话”吗? 有没有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或者华而不实的排比句?能想象自己对着朋友讲出来吗?
- 标题是“钩子”吗? 别人看到这个标题,会有一点点好奇心点开吗?还是想都不用想就知道你要推销啥?
写在最后:别指望一篇软文逆天改命
记住,新年软文,本质是在特定节日情绪场域内的一次用心沟通。它的效果好坏,除了内容本身,还跟你日常品牌积累、平台流量状况(这个玄学成分很大)、甚至发布的时间点(具体机制待进一步研究,但高峰时段发和深夜发差别大了去了)都密切相关。不要幻想一篇爆红刷屏,踏踏实实把每一次沟通做到真诚、有用、不招人烦,才是核心目的。
写新年软文没那么“高不可攀”,核心是换位思考,把自己当用户,想想过年这几天自己最关心啥、烦心啥、需要啥?然后用用户的眼睛去看、用用户的语言去写。抓住那个情感的“钩子”,再轻轻松松、理所当然地把你的品牌价值“顺带”出去。 祝各位老板的新年软文,不再“尬”味十足,而是真正“暖”人心坎!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