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软文营销的三大绝招与三个疑问,解密旅行平台怎么“种草”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朋友随手在微信转你一篇《带娃游三亚:避开人潮的省钱秘籍》,点开一看,景点、酒店推荐得那叫一个细致,结尾明晃晃挂着携程的预订链接。感觉不对劲?太像广告?又好像...真的有点用? ??
这就是携程的“软文”,在不知不觉中给你“种草”。
为什么携程这么玩能行?秘诀在于它把内容做得特别“像那么回事”。
它有个巨大的内容宝藏——社区“旅拍”。千千万万真实用户在上面晒图、写游记。他们的真实分享,就是最好的素材库!想想吧,一个普通妈妈抱怨带娃住网红民宿踩坑的经历,或者几个学生党晒出人均800玩转云南的账单,比啥官方广告都让人信服。
- 低成本高产出: 用户写游记,平台筛选、包装成实用攻略、种草好文,人力物力都省了老大劲。
- 真人真情感: 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和照片,那种粗糙的真实感,你从精修广告里绝对感觉不到。
- 信任背书强: “哇,这妈妈跟我一样怕麻烦,她的推荐应该靠谱!”这种心理认同感,品牌自己喊破了嗓子也难做到。
可光靠用户自己写?不够。携程还特别会“讲故事”,搞主题包装,制造热点。
就像春节“反向过年” 突然火起来。携程很快跟进,出了系列内容——什么《北上广爸妈反向迁徙指南》、《小城五星酒店成春节黑马》,搞得好像这是全中国人的过年新方式,带火了小城市的春节酒店预订。
再看疫情期间憋坏的“周边游”、“微度假”。携程铺天盖地的内容教你《挖掘城市周边隐藏古村落》、《1小时车程解锁野奢营地》,精准拿捏了用户想玩又不敢跑远的心情。
- 紧跟社会“痒点”: 旅行痛点、社会热点、舆论焦点,一抓一个准,内容自然引人共鸣。
- 场景化种草: 不是干巴巴卖酒店机票,而是编织“体验场景”。 看完一篇《在莫干山民宿躺平的48小时》,你买的不再是住宿,是放松身心的蓝图。
- 平台造势: 单个内容火不了?整合打包一个专题页、做个H5互动、联合KOL刷屏轰炸,声势立马搞起来。
但这也不是一个人唱的独角戏了。携程最聪明的是“拉帮结派”,跨界合作玩得飞起。
联合航空公司、地方文旅局搞定制内容是基本操作。比如和某小众海岛目的地合作,一波《比马代人少一半!这个小众免签岛美哭了》的软文和短视频攻略,直接戳中蜜月群体的心巴。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那次跨界“大乱炖”。好像是在19年吧,它联手高端护肤品牌搞了个活动。主题大概是“旅行唤醒肌肤”?记得内容讲的是高原旅行如何让人皮肤状态更佳(当然要用指定品牌产品来保护)。文章写得特玄学特戳中目标受众那个对“精神滋养+外在对美”的幻想点。转化路径特短:文末直接预订带护肤品的“奢养”旅行套餐。 这脑回路,真不是一般人能直接想到的。
- 突破圈层覆盖: 借助异业品牌力量,触达平时“旅行平台”接触不到的潜在顾客(比如高端美妆消费者)。
- 价值融合: 将旅行产品与第三方的核心价值捆绑升级,创造“1+1>2”的新卖点。
- 数据与流量共享: 你投你的粉丝,我推我的用户,两边资源一交换,影响力成倍放大。
不过话说回来,携程这套玩得真那么天衣无缝吗?我自己也在琢磨几个疑问:
- 内容越来越像广告? 大家看了太多,会不会慢慢也免疫了?这层窗户纸被捅破是迟早的事情吗? 用户对这种夹带私货的内容信任度还能撑多久?这个真得打上个问号。
- 真实分享会不会变味儿? 平台一旦开始大规模插手包装用户的“真实游记”,那种原汁原味的分享感,会不会慢慢被商业目的冲淡?
- 啥时候算“过度包装”? 就比如那个“反向过年”,确实有部分人这么做,但内容营造得好像全国人民都在这么干,是不是有点用力过猛了?这算不算暗示了一种潮流趋势? 我心里其实也没谱。
携程的软文营销,说到底,其实就是想尽办法在你想看的内容里,悄悄埋下它想卖的东西。它证明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硬邦邦推销没几个爱看,学会“把广告藏进糖衣里”,才是王道。
用户需要被满足的真实需求和体验,这才是营销该站的位置。
它用大量真实故事让你“入戏”,用精准策划让你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再用强强联合让你看到更大、更梦幻的“饼”。虽然招数很老练,可大家还是愿意买账——因为这些内容的“核”,确实是用户自己挖出来的痛点、痒点和向往点。
所以啊,看穿别点透。被“种草”时也留个心眼,多比比价,多看看真实评价。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