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那些在你人生岔路口点上灯的人
【文章开始】
你肯定碰见过这样的时刻吧?前路黑漆漆一片,心里发毛,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儿踩。好像整个世界就你一个人在摸索,摔了跟头都没人知道...这种时候,如果能突然看见远处有个人,举个小小的灯晃了两下,嘿,那种感觉!简直比渴死的人见了水还激动。对,今天要说的“探路者”,就是那群在你看不清道的时候,默默给你点灯、甚至陪你走上一程的人。
(一)到底啥样的人算“探路者”?不止是向导那么简单!
提起“探路者”,别只想到背着登山包、拿个地图、在深山老林里开路的猛人。那些在人生路上,在你困得要死迷得够呛时出现的人,他们也是。
- 学校里那个看穿你天赋的老师: 你自个儿都不知道自个儿几斤几两呢,他就指着你画的火柴人,说“线条挺大胆,搞艺术去吧”,一句话,真可能点着了你心里的火苗。
- 职场上拉你一把的前辈: 新工作弄得你晕头转向,做啥错啥,自己都觉得是个废物了。结果隔壁组那大哥,午休时拍拍你肩膀,“当年我也这样,走,带你去个小馆子,边吃边唠”。三言两语的点拨,抵得上你闷头琢磨俩月。
- 甚至那个创业失败了还敢跟你聊经验的朋友: 他想闯,结果撞得鼻青脸肿,但他愿意坐下来,告诉你哪里是坑、哪里有坎(虽然未必都对啊)。这种“反着来”的经验,某种意义上也是照亮你前路的一种光,只不过照的是陷阱在哪。
说句实在的,探路者不一定比你牛。但他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往前多“探”一步,把看到的风景(好的坏的全算上)回头跟你说一声儿。
(二)怎么认出身边这些点灯人?别让他们溜了!
这年头,能说会道的人多了去了,好话听着舒服,可未必能照亮路。探路者身上有些东西挺特别:
- “真实故事”味儿浓: 他们跟你唠,不太爱讲空泛的“未来可期”、“加油努力”,倒是经常说“我那会儿也卡过这个瓶颈,当时傻乎乎地干了件蠢事...后来怎么爬出来的”这种带泥巴味儿、带汗味儿的真事。听完你就知道,哦,原来失败长这样,原来走出来是这种感觉。
- 行动比嘴巴有分量: 光指个方向“那边应该能走”那不稀奇。真正的探路者,也许自己也没把握,但他说“我也拿不准,要不...我先去前头那片林子瞅一眼?”,哪怕就往前走几十米,这种小范围的试错和担当,很值钱。
- 乐意把“手电筒”递你手里: 有些所谓“领路人”,巴不得你一直依赖他。但真正的好探路者,他教你认石头、看树影、辨别风向(比喻比喻哈),最终目标是让你自己也能摸黑走上几步,甚至自己点灯照亮别人。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人多是润物细无声的,不会整天蹦跶着喊“看我看我!我指路超厉害的!” 他们更像那种静静发着微光的小石子,等你真的陷在泥里开始扒拉时,才猛地发现:哎?这儿有块石头居然会亮?!能帮我撑一把!
(三)举个“栗子”:老王的书店能活下来,全因为有这么个人
讲个真事儿。隔壁街王叔开个小书店,红火了十来年,突然不行了。房租涨得咬人,周围邻居全搬了,书店成了孤岛,一天进不来几个人。老王愁得头发白了好几撮,是真打算关门算了。就这时候,他以前帮衬过的一个大学生(现在混互联网了)知道了。
小伙子没说什么“坚持就是胜利”的片儿汤话。他就挤时间,做了三件事:
- “他花了三天,趴在书店犄角旮旯查账”: 哪类书卖得动?附近居民路过啥规律?店里哪个时间段人最多?
- “他找了个免费小程序工具”: 捣鼓了个线上预约借书的小玩意,老王自己就能用手机管(虽然简单得像小孩玩具)。
- 最关键一步:“他拉老王进了几个同城兴趣群”:让老王直接跟那些喜欢找冷门书的、爱囤老画报的人打上交道,书店就顺势成了他们的接头点儿。
小伙子忙前忙后小半个月,不是扔个空想法就算完。这探路探得多具体!后来咋样了?店是没以前那么阔气,但活下来了,还真成了小圈子里一个挺有意思的去处。要是没这么个人呢?老王那店,估计早就... 唉,有时候啊,一个人或一件事能不能撑下来,就差旁边有个人往地上杵根拐棍那么一下子。
(四)你说,我是不是也能做别人的点灯人?
好问题!谁规定探路者非得是啥大人物?别给自己设限。
- 分享你摔过的跟头: 这算不算探路?算!告诉后来人“此处有深坑”,太有价值了。比如,你接了个项目搞砸了,知道某个环节超容易出幺蛾子?把这经验分享给团队里的新人,这就是实实在在地给别人扫开了一颗绊脚石。
- 传递你看到的小火苗: 刷手机看到个适合朋友申请的机会,碰巧发现个解决朋友愁了好多天问题的偏门法子?别迟疑,赶紧转过去。有时候你顺手递过去的一片信息碎片,就是别人拼凑出方向感的关键一块。
- 帮别人“踮踮脚”: 朋友想去学个新技能,心里没底。你正好知道点皮毛,或者认识个能问的人。拉他一把,带他跟那人打个招呼。这种举手之劳,对那些够不着“门把手”的人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高度差支持。
不过要提醒一句(这也是我自个儿摸索着来的感觉哈),探路不是当保姆。探路者的责任,是在路口插个路牌、提个醒。至于最后人家选哪条道,怎么走,那是人家自己的旅程。别老想着包办代替,那性质就变了,也累。
至于探路者的“经济效益”...嗯...这事儿有点复杂。有人觉得值钱,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增值服务。有人觉得不产生直接利润就一文不值。说实话,这东西具体该咋量化、给不给钱、该给多少?我也没整明白。 但有一点是共识:一个乐于“探路”,也能被有效“探路”驱动的团队或者社群,生命力往往强得可怕。
(五)为啥现在特别需要有探路者精神?路变得太快了!
想想看,我们爸妈那辈,路挺“清晰”的:上学、毕业、找工作,在一个单位干到老。现在?嗨!路是又密又杂还不停地改道儿!
- 新职业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谁知道明天又会是啥火?经验断代太快。
- 技术迭代速度能把人晃晕: 昨天学的本事,今天可能就不太够用了。
- 单打独斗越来越难成事儿: 机会藏在交叉地带,需要大家串门儿搭伙。
在这种环境里,光是自己瞎摸索,没等你看明白呢,说不定路又改了方向。 这种时候,探路者就成了稀缺资源。他们不怕碰壁、愿意往前踩一脚试试深浅、还愿意回头喊一嗓子告诉同伴哪儿软哪儿硬的人。这种人聚堆的地方,能量就大。
【文章结束】
说到底,我们都是赶路人,走着走着,总会被浓雾罩住那么几回。要是能学会珍惜那些愿意帮你往前探一步的人,也学着在别人深一脚浅一脚的时候,帮上一把、点个小灯,这人走着走着,路好像也就没那么难了,心好像也就亮堂起来了。你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