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汇聚上万优质新闻媒体
专注新闻软文发稿,软文代写,软文营销等服务

招生软文段子:如何用幽默让学校挤破门槛?

招生软文段子:如何用幽默让学校挤破门槛?

【文章开始】

哎,你说为啥有些学校的招生宣传,读起来跟菜市场吆喝似的?“名额有限,速来报名!” 就差没加一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了啊”。这年头,学生和家长都精着呢,硬邦邦的广告谁看啊?招生软文,特别是带点段子属性的,才是王道! 但,招生这么严肃的事儿,真能跟段子扯一块儿?不怕玩脱了?

招生软文为啥非得“软”?硬广它不香吗?

讲真,硬广它真不太香了。你想想,现在信息爆炸,谁手机里没屏蔽几个广告?招生广告要是还板着脸说“我校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先进,就业率高”,嗯... 不能说没用,但效果嘛,就像往大海里扔了颗小石子,噗通一声,没了。

  • 硬广的痛点:
    • 信息同质化严重: 家家都说自己好,到底哪家强?家长学生看得脸盲。
    • 信任度低: “王婆卖瓜”嫌疑太重,你说好就好?证据呢?感觉呢?
    • 传播性差: 看完就忘,更别说转发分享了,除非是发给竞争对手研究...

所以,“软”的核心在于:不说教,讲故事;不吹嘘,玩共鸣;不冰冷,有温度。 而段子,恰恰是制造共鸣、增加温度、促进传播的绝佳武器!它能瞬间拉近距离,让人觉得:“诶,这学校懂我/懂现在的学生/懂家长的痛点!”


招生段子,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别想得太复杂!它不是让你在招生简章里讲黄段子(那铁定玩完)。它更像是一种用幽默、自嘲、反差、网络梗等方式,包装招生信息,戳中目标人群笑点或痛点的表达技巧。

举个栗子:
* 传统说法:“我校食堂菜品丰富,营养均衡。”
* 段子手写法:“都说大学是所‘整容院’,来我校一年,胖了十斤,这‘整容’效果过于实在... 食堂阿姨的手,真的从来不抖!【配图:堆成小山的餐盘】”

你看,同样是说食堂好,后者是不是更有画面感?更接地气?更容易引发学生(尤其是吃货)的会心一笑和讨论?


招生段子怎么写?别慌,有套路!

写段子听起来难?其实抓住几个关键点,你也能化身“招生界郭德纲”(当然,尺度要把握好)。

1. 精准定位,知道你在对谁“抛梗”

  • 目标人群是谁? 是即将高考的高三党?是焦虑择校的家长?还是考虑升学的初中生家长?
  • 他们关心啥?怕啥?喜欢啥? 高三党怕压力大、怕选错专业、向往自由;家长怕孩子学不好、怕就业难、怕学校管理松;初中生家长可能更关注升学率、校风...
  • 他们活跃在哪?用什么语言? 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不同平台,梗的流行度和表达方式也不同。

找准了目标,你的段子才能“梗梗”命中! 对着家长大讲“宿舍开黑五杀”?效果可能不如讲“孩子在我校,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因为管得严/学风好)”。

2. 深挖痛点,幽默化解

招生最大的痛点是什么?选择困难!信息不对称!对未来迷茫! 段子的高级玩法,就是把这些痛点用幽默的方式点出来,并暗示:选我,能解决!

  • 痛点: 选专业迷茫,怕入坑。
  • 段子思路: “都说‘专业选得好,年年赛高考’?来我校,热门专业冷门专业,总有一款适合你... 实在不行,咱转专业政策灵活得堪比‘七天无理由退换’(当然,学习还是要努力的!)【配个‘纠结选专业’的搞笑表情包】”
    • 这既承认了选专业的难,又用“七天无理由”这种电商梗化解焦虑,还突出了学校政策优势。

3. 巧用反差,制造惊喜

人们对学校的刻板印象是什么?(严肃、古板、规矩多)打破它!制造反差萌。

  • 刻板印象: 校长都是严肃的老学究。
  • 段子思路: (放一张校长在校园歌手大赛上激情献唱的照片)“震惊!某高校校长竟在校园公然‘开演唱会’!台下学生:安可!安可!” (配文:在我校,校长也可能是你的头号粉丝&最强后援!学习之余,生活同样精彩!)
    • 这种反差立刻让学校形象鲜活、亲切起来。

4. 善用网络热梗,但要快、准、不烂俗

网络梗更新换代快得像火箭。用得好是加分,用不好或者用迟了,就尴尬了。

  • 例子(假设“绝绝子”还没过气): “我校图书馆,学习氛围‘绝绝子’!期末复习周,一座难求?不存在的!因为我们有... 通宵自习室!【配图灯火通明的自习室】温馨提示:咖啡自备,头发自理。”
    • 用了当时的流行语“绝绝子”,结合学生期末痛点(占座),点出学校设施(通宵自习室),最后加个自黑小提示(掉头发),比较完整。
  • 重要提醒: 千万别用那些已经过气八百年的梗,或者容易引起争议的低俗梗!宁缺毋滥!

5. 自黑有道,高级凡尔赛

适度的自黑显得真诚、接地气,拉好感。但自黑的终极目的,往往是“凡尔赛”——变着法儿夸自己。

  • 自黑点: 学校地理位置有点偏。
  • 段子思路: “都说我校是‘修行圣地’?没错!远离市中心喧嚣,地铁还在规划中(快了快了!),但... 正因如此,WiFi全覆盖!网速贼快!宿舍不断电!是专心学习(和打游戏)的‘世外桃源’啊!【配图校园美景+学生专注学习/活动的照片】”
    • 承认位置偏(自黑),但马上转折,强调安静环境带来的好处(学习、网络、自由),配上美图,妥妥的“凡尔赛”。

真实案例:段子真能招来人?

还真能! 虽然很难精确量化一个段子带来了多少学生,但效果是看得见的。

  • 案例一: 某高校官微发了一条关于“期末考试周学生状态”的搞笑图文(熊猫眼、泡面堆成山、图书馆地铺),配文:“我校学子,用行动诠释‘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胜高考’!加油,挺住!考完就放(假)飞(玩)!” 这条引发了大量在校生和校友的共鸣转发,评论区成了大型诉苦+加油现场,无形中展现了学校的学业氛围和学生(苦中作乐)的精神面貌,阅读量和互动量远超平时正经宣传。很多潜在学生留言表示“太真实了,想去体验一下”。
  • 案例二: 一个职业院校,瞄准学生担心“学技术又苦又累”的痛点,拍了一系列短视频。其中一个场景:实训车间里,学生满手油污,一脸“生无可恋”,镜头一转,下课后和同学勾肩搭背去食堂,有说有笑。配文:“你以为的学技术:苦哈哈。实际上的学技术:苦哈哈 + 兄弟伙 + 真本事 + 好‘钱’途!” 用反差和幽默化解了“苦累”的负面印象,突出了技能学习的价值和乐趣(伙伴、技能、前景),据说后台咨询量涨了30%。

这些案例或许暗示,真诚、接地气、带点幽默的沟通,比高高在上的说教更能打动人。 不过话说回来,具体每个段子能转化多少学生,这个... 真得看玄学(或者说,看整体招生策略和学校实力),反正传播效果是实打实的。


玩段子,小心别翻车!

招生段子是双刃剑,玩得好招生爆满,玩不好... 可能招来板砖。几个雷区千万避开:

  • ? 低俗、敏感梗: 涉及黄赌毒、地域黑、人身攻击、敏感时政的梗,绝对不能用!这是红线!
  • ? 过度自黑,失了分寸: 自黑可以,但不能真的把自己黑成“垃圾学校”。重点还是要落脚到学校的优势或特色上。
  • ? 脱离实际,虚假宣传: 段子是为了更生动地展示真实优势,不是让你瞎吹牛。你说食堂好吃到米其林水准,结果学生去了发现就普通大锅菜?等着被吐槽吧!
  • ? 只顾搞笑,忘了目标: 段子再好笑,如果跟招生信息、学校特色半毛钱关系没有,那就是无效段子。记住核心是服务于招生
  • ? 不看场合,胡乱玩梗: 在正式的招生章程、录取通知书上玩梗?慎重!官网上放段子?注意版面设计和整体调性!不同渠道,分寸不同。

核心原则:幽默是手段,真诚是底色,招生是目的。 别本末倒置了!


总结:招生软文加段子,这事儿能干!

招生,本质上是一场沟通说服。在信息过载、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一本正经的官样文章越来越难打动人心。用段子这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打破隔阂,引发共鸣,传递价值,是招生软文进化的一条明路。

它不是要你放弃专业性,而是用更人性化、更有趣的方式去表达专业和优势。当然,这需要对目标群体的深刻理解、对网络文化的敏锐把握、以及敢于尝试的勇气和守住底线的谨慎。

所以,下次写招生文案时,别光想着“师资力量雄厚”了,想想:
* 学生熬夜复习时最需要什么?(可能是食堂的夜宵?)
* 家长最担心孩子什么?(可能是沉迷游戏?那学校有没有特色活动或管理措施?)
* 学校的哪个小细节特别有意思?(比如某门有趣的选修课?某个有梗的老师?)

把这些挖掘出来,用段子的形式包装一下。让潜在的学生和家长笑着看完,然后心里默默说一句:“这学校,有点意思。” 你的招生,就成功了一半!

【文章结束】

本站文章大多都是转载于网络,如有不实信息、版权或者侵权问题,请联系博主765536098@qq.com及时删除!直编新闻自助发稿平台 » 招生软文段子:如何用幽默让学校挤破门槛?

分享到: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