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三巨头:新氧、花西子、小红书如何把广告藏成普通内容?
【文章开始】
有没有觉得,刷手机的时候,好些广告看着特像朋友聊天?内容看着挺好看,结果看完居然想下单...这背后啊,大都是“软文广告”的手笔。但这东西到底有啥花样?今天咱撕开包装聊聊。
软文究竟是个啥?为啥企业都爱它?
直接点——软文就是“披着内容外衣的推销员”。它不像横幅广告那么招摇,也不是直播间里“买它买它”的硬广。反而像讲个故事、做点科普、分享一下心得...然后在你不经意间,种草一种生活方式或产品。
企业为啥铆足了劲玩这个?嗯...主要是用户越来越反感传统硬广,谁爱被强行灌输信息?软文更像润物无声的雨点:
* 伪装性强,看着“不像广告” —— 像朋友推荐或专业分享,你防备心下来了,它趁机溜进脑子;
* 能讲“长篇大论” —— 抖音广告几十秒讲不清的事,公众号图文、短视频系列都能铺开了聊,信息量够大,说服力自然更强;
* 重点在“情绪共鸣+价值传递” —— 先让你觉得“说得有道理”“这人懂我”,顺带产品卖点就传递了,而不是直接卖货。
不过这玩意儿好使也不好把控,真能四两拨千斤带动销量的例子?咱们具体看三家企业操作。
第一课:新氧医美——把“难言之隐”变“科学选择”
医美广告难做?直接说“割双眼皮”怕显得太功利。新氧玩得转——“科普”开路。
核心洞察: 潜在用户最大的痛点是啥?是信息差大,怕踩坑!那就解决用户的决策焦虑和安全焦虑。
去年他们有个爆款:一篇讲“塌鼻子改善思路”的深度分析。乍一看,没提任何机构名字:
1. 开头硬核科普鼻部构造;
2. 中间用真实用户反馈图对比效果;
3. 最后抛出“选错材料风险大”“审美匹配才是关键”观点...
然后重点来了——文末巧妙植入其平台上的“3D模拟设计工具”和认证机构筛选器。用户刚被科普刷一遍,正担心咋选?工具立马递上,直接引导去平台咨询了。据说那波带来的咨询量飙升超20%,这转化效果...是真心话还是营销话术?数据没完全公开,但业内普遍认账。
第二课:花西子——借“东方美学”讲品牌故事
彩妆赛道卷到没边?花西子用软文干了一件品牌建设的事:绑定“国风文化”。
他们最绝的是一波波讲产品背后“匠心”和“传承”的图文/短视频:
* 不是干讲眉笔多好画,是拍老师傅雕琢眉笔外壳;
* 不是说蜜粉控油,是展现古法妆奁美学和现代工艺结合;
* 重点突出“文化符号”: 西湖印记、苗银元素、浮雕工艺...这些都成了品牌独家识别度。
结果?目标用户真的买单了——不少年轻女性认为买花西子=支持国潮文化,品牌溢价自然高了。小红书里一堆自来水po开箱视频,配文大多是“太美了不舍得用”“冲着这雕花也得收藏”... 这层情感连接,可比硬广强调“成分”有效多了。当然营销投入具体多高?这数字咱外头人也只能猜。
第三课:小红书——素人种草撬动海量口碑
小红书?很多人以为就一内容平台...但它自家的“商业笔记”,才是真正把软文玩成“自来水”形态的经典案例。
品牌花钱找普通用户(非大V)发布真实体验笔记:
* 标题可能就“混油皮实测”“小个子梨形身材救星”...巨精准戳人;
* 内容像朋友唠嗑:“跟风买了xx家的防晒,居然没翻车!”配几张实拍图;
* 重点突出“真实感”和“解决方案”,最后加个话题标签 #xx品牌防晒真实测评;
虽说文末按法规标明“合作”,但素人日常化的表达和真实场景,大大削弱了商业味儿,读者真就觉得是“姐妹分享”。对于新品牌或新产品,这种海量分散的素人口碑,引爆速度有时快得惊人——想想那些在小红书上突然爆红的奶茶、零食。效果?新消费品牌营销标准动作了...至于是否平台官方介入引导流量分配?这个机制嘛...还得再研究研究。
软文真没翻车风险?用户不是傻子
软文虽“软”,风险也不小:
* 用力过猛变硬广 —— 植入生硬、故事编得假、满篇都在夸...用户秒识别秒划走;
* 内容太水没价值 —— 通篇空洞,光堆砌漂亮话没干货,是当用户没脑子吗?
* 被指“误导、虚假宣传” —— 某美妆博主“实测”特效被扒出造假?那品牌商跟着完蛋;
说到底,最高级的软文,是让用户看完不觉得烦,甚至觉得有收获,然后才是顺带知道了某个东西不错...这尺度拿捏,得靠真本事。
所以啊,软文广告厉害吗?它肯定不是万能神药。你看上面三家的打法,看似“软”,背后是精准洞察用户心理,用内容价值换信任。新氧打了信息差,花西子做了文化溢价,小红书卷真实体验...本质上,都靠优质内容撑场子。
下次你再看到那种看完就种草的内容...别光顾着心动,不妨想想:它值不值得你这份“关注”?这推荐是否真可信? 营销的花招翻新快,但掏钱的决定权,一直在你这。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