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学画,颜料管会说话的秘密
【文章开始】
是不是每次刷到别人晒的画,心里都痒痒?“要是我能画出来多好啊!”可一拿起笔,对着白纸,脑子里想的跟手上画出来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这玩意儿怎么这么难?颜料管儿都好像在笑话我手抖。
画不好,到底是手的问题,还是眼的问题?
说实话,多数时候,眼跑太快了。
你的眼睛看过了无数顶尖大师的作品,审美早就被“喂刁了”,脑子里想的是大师范儿,可咱的小手,它还是个新生婴儿呢,还在学走路!这落差,能不丧气吗?
铅笔头为啥总削不短?
刚开始那股热情,恨不得一天画它个十张八张,结果呢?铅笔头削了一地,橡皮擦废了半块,纸也揉成了团儿篓子,正经画却没出几张。挫败感像块大石头,越压越沉。
这事儿太常见了,十个学画画的,起步九个半都这么扑腾过来的。
别跟天赋死磕,画画更像是肌肉记忆。
你想啊,你让一个从没跑过步的人立马冲刺马拉松?不可能嘛!线条、调色、空间感,这些都得靠量变。画一百个歪歪扭扭的苹果,第一百零一个它自然就“顺眼”多了!急啥?笔头削短了,手上的功夫不就长了?
颜料不要钱似的挤?清醒点!
看那些博主画得行云流水,那设备,颜料、画笔、高级本子、数位屏... 嚯,感觉没个几千块下不来?钱包瑟瑟发抖。
真相是:工欲善其事,该掏的还是得掏…但真不用一步到位!
* 入门: 铅笔、橡皮、一叠便宜点的速写纸(新闻纸也行!),够你练仨月线条和造型了!啥?没灵感?去厨房找个土豆,画它!
* 有点感觉了: 再考虑便宜的彩色铅笔或一套24色的水彩。够用了!
* 上头了? 哎呀,到时候不用我说,你自己就知道想要啥高级装备了。
数字绘画或许能省点前期材料费,一个平板配支压感笔,省颜料省纸省地方... 不过话说回来,那玩意儿也得真金白银换回来啊!报班更是个无底洞?贵的便宜的都有,但关键看自己有没有决心练。
为啥别人笔下的花像活的,我的像纸片?
这就是最抓狂的地方!明明形也差不多,颜色也抹上去了,怎么我的画就是…呆的?!
缺的是‘画面在说话’的感觉!
我有个朋友,零基础报班学了三个月,开始能给人画点小头像了。秘诀在哪?老师一直吼:“观察!感受!你画得不是线条,是光影、体积、情绪!”
比如画一个苹果:
* 它只是红的吗?背光的地方是不是掺了点紫?反光呢?带点周围环境色没?
* 表皮光滑吗?高光点在哪?
* 它在静物台上是“坐”实了,还是轻轻放着的?
观察到了,笔下去才有灵魂,不然就是涂色块儿。
临摹大神,算不算抄?
这问题争议可大了!
临摹绝对是新手高速路!
看看人家大师怎么用线,怎么安排构图,怎么搭配颜色…这简直是白送的经验包!好比学写字,不都是从描红开始的嘛?
但是啊,临着临着,心里得装着‘为什么’。
为什么这棵树安排左边?为什么用这个冷色调背景?多问几个为啥,消化了,才能变成自己的。
可也别光临,画着画着,胆子大点,加个自己觉得好看的鸟?改个天空的颜色?试试嘛!从模仿到一点点加入自我,这才是临摹的终极意义。纯粹死照抄,那可能…确实就差点意思了,很难找到自己的风格。
艺术的“感觉”到底是什么鬼?
聊到这个,玄学味儿就上来了。啥叫艺术感?怎么培养?
说白了,就是你看见一个东西、一个场景、一件事,心里那股劲儿,把它从手上掏出来,砸在纸上。
比如你看见傍晚的云,火烧一样铺满天。觉得震撼?试试用浓烈的橘红、紫红去泼洒那种炙热。觉得孤独?那灰调子、暗淡的蓝紫调就上去了…虽然这个“具体怎么感受”我讲不透,因人而异。但关键,你得‘在场’,得动心。 冷眼旁观,画就冷冰冰的。
去看看梵高早期那些灰突突的画?再看看他后来的向日葵?那色彩奔涌而出!为啥?心里的东西不一样了嘛!虽然后来他也被当时很多“专家”嫌弃“画得不好看”,可那种生命力,隔着一百多年你都能感受得到,这就是力量!
画画的‘秘密’其实不神秘
绕了这么一大圈,回头看那个开头的问题:颜料管为啥会说话?
大概是因为,每一次挤出来的颜色,每一笔画下去的犹豫或笃定,都是你自己某个瞬间的投射。 它记录着你的眼力在变尖,你的手在变稳,你感知世界的方式在一点点丰富和深入。那些练习时掉落的橡皮屑,抹掉的脏颜色,都是进步的脚印。
画好了别怕炫耀,画砸了更别怕。今天这张画废了?太好了!它给你指了条“此路不通”的道,明儿换条路试试呗!这坑你不踩,谁知道下面是泥巴还是藏着宝石?
拿起笔,不是为了超过谁。画着画着,它就自己走出来了——那个世界和你连接的方式。**画了,才有答案。
【文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