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汇聚上万优质新闻媒体
专注新闻软文发稿,软文代写,软文营销等服务

学琵琶值得吗?一个小白的三年亲身血泪账

学琵琶值得吗?一个小白的三年亲身血泪账

【文章开始】
有没有过这样的幻想?坐在水边凉亭里,信手拨弦,一首《春江花月夜》倾泻而出……等等,打住!醒醒吧!现实是——你刚学轮指时隔壁邻居可能以为你在家疯狂摇骰盅。不过嘛,作为一个被“忽悠”着学了三年琵琶的过来人(手指头还有茧子为证),今天咱就唠唠这玩意儿到底值不值?


我为什么脑子一热选了琵琶?而不是古筝二胡?

说实话,当时选乐器跟相亲似的——看脸。古筝太大像张床板,二胡…总觉得太沧桑。琵琶呢?抱着轻巧,往那一坐,自带“江湖侠女”BGM啊!甭管弹得咋样,架势先唬人。

但真学了才知道,琵琶是公认“入门门槛高”的民乐之一。为啥?
- 手指独立性要求变态:左手按弦像练“一指禅”,右手轮指要“五指转圈圈”,它俩还得分开练!
- “音准靠自己”很抓狂:不像钢琴按下去就是Do,琵琶品距小,稍微按歪一点就“跑调跑到姥姥家”
- 疼!真疼! 钢丝弦对上细皮嫩肉,头三天手指红肿得像胡萝卜,咬牙按下去那酸爽…嘶!

越难的东西,攻克后的成就感越炸裂啊!后来我才明白,为啥古人总说琵琶弹好了能“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声音颗粒感,别的弦乐真比不了。


“快速上手”指南?死心吧!但这样能少走弯路

“三个月能弹曲子吗?”
——能!简单小调没问题。但想弹出味道?洗洗睡吧。三年我还在和《阳春白雪》死磕呢!

不过摸着良心说,有些坑真能避:

【选琴不踩雷要点】

  1. 别贪便宜买“烧火棍”! 300块的琴能弹?能!但音色干瘪像敲塑料桶,很快你就想砸了它。入门级建议千元以上价位,哪怕二手也行。
  2. 重量大小很重要! 琴抱不稳,怎么练?尤其女生,轻巧琴身、薄款琴颈是友好标配
  3. 找老师试!一定试! 就像买鞋,别人吹再好,不合手白搭。琴弦软硬、品相高低亲手摸过才靠谱。

【头三个月生存法则】

  • 左手按弦:别当“铁砂掌”硬压! 用指尖“立”起来按,靠近品柱上端最省力(老师没告诉你吧?)。
  • 右手轮指:忘掉“快”!先练“匀”。五个手指像小锤轮流敲弦,“哒哒哒哒哒”平均得像秒表才算入门。
  • 每天30分钟 > 一周突击3小时:手指肌肉有记忆的,细水长流才是王道

朋友小丽就是反面教材——图便宜买了杂牌琴,手指疼到怀疑人生,三个月就宣告放弃。血的教训啊!


熬过新手期,琵琶能给你啥甜头?

虽然开头像上刑,但坚持下来发现好处贼实在:

“学琵琶不就是弹曲子吗?”
——不不不!格局打开!

  • 专注力飙升! 想弹出干净的音?耳朵、眼睛、手指甚至呼吸都得同步,溜号?弦音立马劈叉!这可比什么冥想APP管用多了。
  • 手眼协调能力拉满! 左手飞速换把位,右手还要控制力度强弱,大脑CPU直接双核驱动。现在玩手游走位都变风骚了!
  • 懂欣赏,更懂“挑刺”! 以前听《十面埋伏》只觉得热闹,现在能听出轮指不均匀、推拉音不准…嗯…这也算另类职业病?
  • 社交硬通货! 公司年会、朋友聚会,一首《茉莉花》弹出来,哪怕磕磕绊绊,效果绝对碾压领导诗朗诵!(亲测有效)

长期作战的“血包”在哪?一个好老师=续命丹!

自学琵琶?勇士!但大概率变烈士。靠谱老师太关键:
1. 及时纠错,避免“歪路走到黑”。比如按弦手势错了,自己感觉不到,但老师一瞅就说:“手腕别塌!”
2. 教你怎么“偷懒”省力。有些指法转换有巧劲,自己琢磨半年不如老师点拨一句。
3. 防止心态爆炸! 卡在某个技巧过不去时,老师一句“你进步已经很快了,我当年这儿卡了半年”…瞬间原地复活。

不过话说回来…好老师资源是真缺!特别是想学特定流派(浦东派、汪派啥的),很多技巧讲究只靠文字视频真讲不透。这点我也很无奈。


尾声:还在犹豫吗?送你句大实话

学琵琶不像学尤克里里,俩月能发朋友圈。它更像种树——三年勉强长点枝,十年才见好荫凉。手指疼、耳朵虐、时间耗…值吗?或许人生总得做点“费力不讨好但贼酷”的事吧?

至少现在,当我左手揉弦拉出《旱天雷》里那个摇曳的泛音,右手扫拂刮奏带起一片惊涛时……心里就俩字:“得劲!” (虽然隔壁可能又觉得我在家开电钻了…)

【文章结束】

本站文章大多都是转载于网络,如有不实信息、版权或者侵权问题,请联系博主765536098@qq.com及时删除!直编新闻自助发稿平台 » 学琵琶值得吗?一个小白的三年亲身血泪账

分享到: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