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别人家的饮料广告刷爆朋友圈,你的推文却像杳无音信?"
上周路过便利店,看见俩小姑娘站在冰柜前纠结半天,最后选了瓶包装印着"喝过这瓶水的人都脱单了"的饮料。这事儿让我突然开窍——原来卖饮料和谈恋爱一个道理,三分靠品质,七分靠套路。
一、找准命门:你的饮料到底卖啥?
问:超市里几十种饮料,凭啥让人家记住你?
去年某功能饮料搞了个骚操作,把瓶身印上"喝完这罐,老板主动给你加薪",结局销售额暴涨230%。说白了,卖饮料其实在卖情绪价值。
核心卖点对照表
普通卖点 | 高阶卖点 |
---|---|
天然矿泉水 | 长白山休眠火山岩层渗透水 |
维生素C | 每瓶≈啃两个新疆西梅 |
低糖 | 甜度卡在初恋的临界点 |
就像那个出圈的柠檬茶广告:"酸到皱眉的才算是真柠檬,甜到发齁的请去隔壁"。划重点——把参数翻译成人话,用舌尖能尝到的细节讲故事。
二、情感绑架:让饮料成为社交货币
问:怎么让年轻人拿着你的饮料自拍发圈?
某网红奶茶店搞了个"暗恋告白杯",杯套上印着"第二杯半价,但只想和你分享全价甜蜜"。结局你猜怎么着?开业当天排队的CP比民政局还多。
感悟营销三板斧
- 制造仪式感:"喝前摇三下,唤醒沉睡的果肉精灵"
- 绑定场景:"加完班拧开瓶盖的咔嗒声,是打工人专属ASMR"
- 缔造记忆点:"瓶身上的冷笑话,比饮料更提神"
隔壁老王家的凉茶就吃了闷亏,广告词还是二十年前的"清热降火",现在年轻人早改说"朋克养生"了。
三、渠道整活:别把所有鸡蛋放抖音
问:小红书、电梯广告、便利店冰柜哪个更管用?
最近有个反常识案例:某老牌汽水在城中村小卖部门口摆了台复古游戏机,投币就能玩街机游戏,通关送饮料。结局周边三公里年轻人组团来打卡,比找代购跑腿还主动。
2025年新渠道性价比榜
- 便利店收银台堆头(扫码领限量贴纸)
- 外卖平台"猜你喜欢"位(配文案"正在看手机的你该补水了")
- 大学城共享单车车筐广告(印着"骑车到图书馆,奖励自己一瓶甜")
千万别学某些品牌,线上猛砸消息流广告,线下货架却藏在超市最底层——这跟网恋奔现发现照骗有啥区别?
四、反向操作:自黑比吹牛更圈粉
问:新品上市怎么避免王婆卖瓜?
有个果汁品牌的操作堪称教科书:主动曝光"生产车间监控视频",画面里质检员出于发现0.3毫米的果皮残留,当场把整批货给扣了。评论区刹那炸锅:"这年头连饮料都开始内卷了?"
自黑式营销话术模板
- "承认吧,你买它只是出于包装好看"
- "喝不出区别?恭喜你省钱了!"
- "配方师坦白局:这瓶成本都花在瓶盖设计上"
反观某大厂的高端水,广告词还是"来自阿尔卑斯山"的老套路,现在00后早学会采用卫星地图查水源地了。
小编观点
最近发现饮料圈开始流行"透明化人设",就像那个把生产线搬到直播间的果茶品牌,连采摘阿姨的工资单都敢公示。数据不会骗人——他们的复购率比行业平均高出40%,客诉率却不到2%。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喝的可乐,瓶盖里永远藏着"再来一瓶"的惊喜。现在想一想,那大概是最早的互动营销吧?下次写饮料新闻标题时,不妨把受众当成年少时的自己——那个会出于瓶身上印着星座运势,就毫不犹豫掏钱买单的单纯少年。
说到底,饮料营销早过了"王婆卖瓜"的时代。就像追姑娘不能光说"我超有钱",得让她看到你凌晨三点去医院送药的行动力。毕竟现在的潜在顾客个个都是人间清醒,真诚才算是最高级的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