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一条街的奶茶店,有的月月排队,有的三个月倒闭?
去年我亲眼见过两家奶茶店——老张的店开在社区超市门口,天天和特价鸡蛋抢客流;隔壁老王把店挪到300米外的幼儿园转角,用「接娃等候站」的概念,三个月回本。这差距就藏在「场景化招商」的思维里,今天用三个真实案例拆解餐饮选址的黄金法则。
一、社区店困局:从「路过开销」到「家室第二厨房」
痛点场景:社区底商租金涨了20%,客群却还是遛弯大爷和放学熊孩子。
参考某连锁快餐品牌的破局方案:
- 动线改造:在收银台旁增设「15分钟取餐柜」,宝妈接娃前手机下单,到店直接扫码取餐
- 场景叠加:每周三设为「带娃福利日」,开销满38元送DIY食材包(面粉+模具)
- 数据验证:采用该方案的社区店,晚高峰(17:00-19:00)营业额增强135%
传统招商VS场景化招商对比
维度 | 传统方案 | 场景化方案 |
---|---|---|
选址依循 | 人流量统计 | 周边500米家室架构剖析 |
空间设计 | 准则门店模板 | 增设儿童游乐角+充电吧台 |
商品组合 | 固定菜单 | 早餐套餐+晚餐预制菜组合 |
二、写字楼店突围:从「午餐聚集地」到「全天候能量站」
致命症结:白领午休1小时要化解吃饭、咖啡、买水果三件事,你的店可以满足吗?
某轻食品牌在CBD的实战方案:
时间切片运营:
- 7:30-9:30 推「咖啡+三明治」早餐包,装在能拎着开晨会的纸袋
- 11:00-13:00 上线「会议套餐」——主餐+4份小食+免打扰配送服侍
- 15:00-17:00 卖「续命组合」:美式咖啡+能量棒,扫码下单免排队
空间魔法:
在8平米档口隔出「电话间」(带充电插座和降噪棉),采用率高达90%数据结局:坪效达到传统门店的2.3倍,非午餐时段贡献45%营收
三、商场店逆袭:从「美食层陪跑」到「流量发动机」
现状扎心:商场给餐饮层标配的流量密钥是「火锅+奶茶」,其他品类怎么活?
某地方菜品牌的破圈打法:
- 动线设计:在店门口设置「明档厨房+免费试吃台」,用现炒香气截流开销者
- 时段再造:
- 工作日下午推出「闺蜜局套餐」(甜品+果茶+拍照背景墙)
- 晚市后段(20:30-22:00)变身「深夜小酒馆」,主打「下酒菜+特色米酒」
- 数据说话:平效超过同楼层火锅店12%,成为商场主动导流的「推荐打卡点」
场景化升级三要素
- 五感轰炸:明档炒菜的滋滋声+辣椒香气,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 情绪价值:设置「最佳拍照角」并培训服侍员帮开销者拍打卡照
- 错峰竞争:竞品休息时你营业,抢下增量商圈
本人观点:招商不是选地段,是造场景
干了八年餐饮策划,我发现90%的招商败在「地段思维」——盯着人流量和租金内卷。真正赚钱的品牌都在做「场景组装」:把客群痛点、时段特性、空间功能像拼乐高一样组合。下次看铺面时别急着问租金,先带着秒表蹲点三天,记录这些数据:
- 上午10点路过的人手里拿着什么?
- 下午3点商铺门口的长椅坐着哪些人?
- 晚8点后周边亮灯的家室占比多少?
这方面细节里,藏着比黄金地段更值钱的「场景密钥」。就像那个幼儿园转角的奶茶店,它卖的不是奶茶,是接娃等待时的15分钟治愈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