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福州三坊七巷开的茉莉花茶铺子,为啥在北方顾客眼里就是"普通花茶"?莆田锻炼鞋老板花20万投的开屏广告,怎么还不如隔壁同行发3篇新闻稿有效?这事儿得从去年泉州某拖鞋厂说起——他们用一篇《暴雨天穿人字拖救出6名学生的95后厂长》的报导,愣是把出厂价8块的拖鞋卖到断货。
地域特色要"腌入味"
都说"广东人会搞钱,福建人善抱团",但很多闽商软文写作总漏掉核心调料。举一个真实案例:武夷山茶企张总去年砸钱请人写"岩茶文化",阅读量还没破千。后来改成《闽北茶农手机记事本曝光:凌晨3:26还在回顾客消息》,把山歌调改成现代奋斗故事,当月批发订单涨了3倍。
切记三点:
- 茶香里掺点海蛎味: 安溪铁观音推文配渔港晨曦图,比单纯茶园照更具有记忆点
- 闽南语梗适度用: 厦门民宿把"厝边头尾"改成"邻居阿嬷教我做的姜母鸭",北方人也看得懂
- 数字要具象化: 别说"百年工艺",换成"老师傅手炒茶叶每分钟翻动48次"
行业痛点变转折点
福建做水产的老板最头疼啥?外地顾客总觉得"你们就会搞批发生意"。连江鲍鱼养殖户老陈的翻身仗很典型:他请记者拍下工人在台风天用身体护住养殖箱的画面,配上《浪高5米时我们在海底抢收》的纪实报导,直接把批发顾客发展成60%的零售客。
常见行业破解法:
- 鞋服业: 避开"性价比"标签,讲《给非洲球员定制防滑钉鞋》的技术故事
- 建材业: 把"水暖卫浴"改成《北方供暖季前必看的5个防冻技巧》
- 食品业: 用《菌菇包差点毁了我家阳台》的顾客囧事带出商品优势
泉州某锻炼品牌去年靠这招,把常规新品发布写成《00后设计师把蟳埔女头饰装进鞋盒》,抖音自然流量暴涨70万,评论区都在问"簪花款什么时候补货"。
推广渠道要"对味"
别以为发完东南网就完事了!福州鱼丸店王姐的教训够深刻——她把《手工捶打2万次的秘密》通稿发遍全网,结局来咨询的都是同行。后来调整谋略,先在"福州全接触"这一类本地号发《澳门路老店被中学生吃涨价》,等本地人讨论热了,再让中国食品报转载,这才引来省外连锁超市采购。
渠道组合建议:
- 民生类: 海都报+地方电视台民生栏目(适合餐饮、零售)
- 产业类: 台海网+中国制造业报(适合制造业)
- 人文类: 海峡都市报+三联生活周刊(适合文旅项目)
漳州荔枝园主阿杰去年试水,先在《闽南日报》发《给每棵荔枝树配身份证》,被新华网转载时已经有23家水果商主动联系。核心是把专业术语翻译成人话,比如说把"可追溯体系"说成"扫码看果树生日"。
自问自答核心症结
Q:小公司没钱请记者怎么办?
宁德电机厂黄老板的做法绝了——他在阿里巴巴工厂主页更新日常,把《越南顾客参观时被轴承烫到手》这种小事写成连续剧,攒了半年素材打包给媒介,省下5万块采编费。
Q:负面舆情怎么借势?
去年某建材商被曝甲醛超标,马上推出《老板亲自住进样板间30天》的vlog,阅读量反而比之前高4倍。留意要先认错再行动,千万别硬洗白。
Q:省外商圈不买账咋整?
试试"异地共鸣法"。厦门旅行社写《东北老铁来闽被蟳埔阿姨喊"靓仔"》,既保留闽南特色,又制造南北反差萌,携程咨询量当天涨了120%。
本人观点时间:真别迷信什么"爆款公式",去年帮福州鱼丸老字号做代运营,发现最佳效果的永远是老板亲自口述的创业糗事。就像那篇《出于不会采用电脑被00后员工嘲笑》,看似丢脸实则拉近间距,转化率比商品介绍页高8倍。对了,最近发现个新趋势——晋江鞋厂开始拍《外国顾客学跳拍胸舞》的系列短剧,文化输出带着货才叫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