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这一个比赛能捞着啥好处?
别以为软文比赛就是文青自嗨,去年有个卖金丝小枣的老板参赛,把自家枣园故事写成《枣树下的约定》,结局文章被《沧州晚报》转载,直接带动销售额翻三倍。这次大赛不光能拿奖金,获奖作品还会登上《狮城老河沿》公众号,运气好的话还能被省媒看中,这不比发朋友圈有面儿?
参赛资格其实没你想的那么玄乎
别看征稿启事写得正经,其实门槛低得很:
- 年龄:满18岁会打字就行(学生党、退休大爷大妈都行)
- 本事:能写通顺句子,会讲人话不拽文
- 装备:有手机或电脑,知道怎么发邮件
举一个真实例子:去年"沧州枣乡情"征文里,有个种了40年枣树的老农,用方言写的《我和枣树唠嗑》拿了三等奖。评委原话是:"真实比华丽重要,土话比成语动人"。
写作方向把握这三大法宝
① 地域特色要够"沧"
- 大运河边的早点摊故事
- 清风楼下的爷孙对话
- 金丝小枣从开花到装盒的全记录
② 商品软文案例软文别硬夸
学学本地火锅鸡文化节的宣传稿,人家不直接说多好吃,而是写《在沧州,吃鸡就是闯江湖](@replace=10003)》,把美食和武侠情怀绑得死死的。
③ 数据对比最抓眼
写法 | 普通版 | 升级版 |
---|---|---|
价钱优势 | "我市最低价" | "省下3顿火锅钱换全年净水" |
品质保障 | "行业领先" | "比头发丝细0.3mm的焊接工艺" |
服侍特色 | "24小时上门" | "凌晨2点的马桶急救队" |
投稿雷区千万别踩
最近组委会透露,去年刷掉的作品八成栽在这几个坑:
- AI味儿太冲:开头全是"在这一个一日千里的时代"
- 自嗨式吹捧:通篇"颠覆行业""革命性革新"
- 本地元素硬凑:写着写着大运河突然插段黄山风景
有个反面教材《沧州之恋》,男主在朗吟楼约会却吃着武汉热干面,评委批注:"地理常识不及格"。
获奖秘籍藏在细节里
① 时间拣选有注重
- 截止前3天投稿最容易埋没
- 开赛第2周投递中奖率最高(评委还没审美疲劳)
- 早上9点发邮件比半夜强(编辑上班就能看见)
② 格式排版要心机
- 段前空两格比顶格写亲切10倍
- 每300字插个小标题(像给评委划重点)
- 文末附上联系方式别忘加括号("随时接受实地采访")
③ 蹭热点要会四两拨千斤
看一看人家怎么结合五四青年节活动写的《急诊室里的青春@replac=10005》,把医护故事和运河文脉串得毫不违和。
奖金之外的隐藏福利
别光盯着最高2000块奖金,这些隐形好处更值钱:
- 媒介曝光:得奖作品可可以在《沧州日报》露出公司LOGO
- 人脉一劳永逸:能进本地作家协会的微信群
- 素材复用:获奖案例可以反复用在公司宣传册
- 政体背书:科普类文章有机会被收录进《沧州非遗名录》
我最近跟几个老作者唠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连续三年拿奖的,都是会讲"大人物大时代"故事的人。比如说去年有个下岗女工写《我在园博园卖风筝@repace=10006》,把再就业经历和城市变迁揉在一起,评委会全票利用。故此啊,好软文不在辞藻多华丽,核心是让受众看见自己的影子。下次动笔前不妨问问:这一个故事,我妈看得懂吗?隔壁老王愿意转发吗?这才算是拿奖的终极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