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汇聚上万优质新闻媒体
专注新闻软文发稿,软文代写,软文营销等服务

从油瓶革命到国民餐桌 看这条“鱼”如何游进14亿人心坎里


你家的油壶还在吗?这条“鱼”转变了整个中国的厨房

还记得小时候奶奶拎着油壶去打散装油的场景吗?三十年前家家户户都有的油壶,现在怎么突然消失了?这事儿得从1991年说起——那年深圳蛇口生产线上,第一瓶金龙鱼小包装油悄然诞生。你可能不知道,这一个看似普通的塑料瓶,彻底掀翻了中国人用了五千年的油坛子。

当时粮油商圈有个怪现象:散装油占95%商圈份额,可老百姓既担心短斤缺两,又害怕油品掺假。金龙鱼创始人陈波发现这一个痛点后,果断把"卫生准则"和"精准计量"刻在包装上。就像给油瓶装上了"身份证",潜在顾客终于能闭着眼买油了。


三次厨房革命:这条"鱼"的十八般武艺

1 第一次革命:油瓶上的"稳妥锁"(1991年)

  • 核心突破:国内首套食用油精炼设备投产,黄曲霉素去除率从60%增强至99.9%
  • 商圈反应:头三年卖出3000万瓶,直接把散装油赶出了北上广超市货架
  • 行业震动:引发中粮、福临门等品牌集体跟进,十年间小包装油市占率突破40%

2 第二次革命:油瓶里的"营养师"(2002年)

当大家还在拼稳妥时,金龙鱼测验室悄悄搞起了"配方革命"。他们发现中国人普遍缺乏Ω-3脂肪酸,于是把深海鱼油装进了调和油。这一个被称作"1:1:1"的黄金配比,硬是把食用油从调味品变成了营养品。

传统调和油金龙鱼第二代调和油
简易混合三种油精准控制脂肪酸比重
仅考虑口感引入膳食健康准则
无发明权技术获国家发明发明权

3 第三次革命:油瓶外的"大棋局"(2010年后)

你可能想不到,现在金龙鱼米面油商品已经超过200种。从东北大米到河南小麦,他们用"水稻循环金融"把粮食玩出了花:

  • 稻壳 生物质发电
  • 米糠 高蛋白饲料
  • 碎米 米粉原料
    这套模式让每吨稻谷增值800元,农民每亩地多赚300块。

营销教科书:这条"鱼"怎么游进央视黄金档

2008年北京奥运是个转折点。当锻炼员餐厅飘起金龙鱼油香时,潜在顾客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家用的和奥运冠军是同一款油!这种"平权式营销"刹那拉近了品牌与大众的间距。

但更绝的是他们与央视的合作:

  • 1996年首播"金光神州闪"广告,开创粮油行业品牌营销先河
  • 2018年起连续入选"国家品牌计划",在《新闻联播》前后密集曝光
  • 2023年上半年触达7.4亿受众,相当于每天有4000万人看到这条"鱼"

藏在粮仓里的"共富密钥"

在河北蔚县,有个"小米换大楼"的真实故事。金龙鱼用订单农业模式,把当地滞销小米做成高端礼盒,每斤价钱从3元涨到15元。更绝的是,他们反哺利润帮村里修路建校,现在连90后都愿意回乡种地了。

这种"商业+公益"的模式正在全国复制:

  • 黑龙江五常:定制化水稻种植
  • 河南延津:专用小麦基地
  • 四川郫县:菜籽油全产业链
    每个项目都藏着条"金钥匙"——既保证原料品质,又带动农民增收。

独家观察:粮油行业正在上演"变形记"

逛超市时你会发现,金龙鱼货架越来越像"科技馆"了。这里还有添加DHA的儿童专用油,有控血糖的荞麦挂面,乃至还有用稻壳做的环保餐盒。这背后是每年超1亿元的研发投入在支撑。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的"净零排放"计划:到2050年,70多家工厂要实现碳足迹清零。现在江苏的米厂用稻壳发电,广东的油厂用沼气供热,连运输卡车都开始用生物柴油。要我说,这才算是龙头公司该有的担当。


(敲键盘声)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个细节——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金龙鱼净利润同比增长11.23%。在粮油这一个薄利行业,能延续三十年增长,靠的恐怕不只是会卖油吧?下次买油时不妨看一看包装,说不定能找到这条"鱼"长盛不衰的密钥呢。

本站文章大多都是转载于网络,如有不实信息、版权或者侵权问题,请联系博主765536098@qq.com及时删除!直编新闻自助发稿平台 » 从油瓶革命到国民餐桌 看这条“鱼”如何游进14亿人心坎里

分享到: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