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品牌一夜爆红,有的却把广告服务费扔进焚化炉?
先问个扎心的问题:同样搞事物营销,为什么鸿星尔克能靠捐款狂揽50亿营业额,奥迪却因"抄袭门"一夜蒸发20亿品牌价值?这事儿就像坐过山车——刺激是真刺激,摔下来亦是真疼。咱们今天就把这网络事物营销的底裤扒开,看一看里面的弯弯绕绕。
一、流量核爆器的三大绝招
绝招1:病毒式传播自带BGM
说一句大实话,事物营销最牛的就是"自来水效应"。你看蜜雪冰城那首"你爱我我爱你"的魔性神曲,2021年抖音播放量破百亿次,相当于每个中国人看了7遍。关键人家没花一分钱广告服务费,全靠网友二创整活。
爆款公式:
- 简单到奶奶都能记住的传播点(例如"秋天的第一杯鲜香奶茶")
- 给受众留足发挥空间(蜜雪冰城任由网友改编歌曲)
- 埋好品牌记忆钩子(每句歌词都带品牌名)
绝招2:低成本撬动高回报
2019年星巴克猫爪杯事物,199元的杯子被炒到3000元。这波操作成本多少?说出来吓死你——就设计了个杯子,连广告都没投。秘诀在于把商品变成社交货币,让抢到杯子的人自动变成行走的广告牌。
<对比表格>
传统广告 | 事物营销 |
---|---|
预算百万起跳 | 可能零成本启动 |
效果线性增长 | 指数级裂变可能 |
需要长期投放 | 72小时定胜负 |
绝招3:年轻化品牌利器
95后为什么愿意为卫龙辣条掏钱?2016年苹果风包装事物,把五毛零食包装成轻奢品。这波操作让卫龙两年内市场份额从12%飙升到27%,关键是把商品变成社交谈资——吃辣条不再low,而是年轻人彰显个性的行为艺术。
二、翻车集锦里的血泪教训
教训1:火候掌握不好就自焚
2022年奥迪"小满"广告抄袭事物,本来想走文化营销路线,结果被扒皮抄袭,单条视频下架直接损失超2亿。这事教会我们:事物营销是把开刃的刀,握刀的手必须绝对干净。
防翻车三件套:
- 提前做三轮版权审查(文字、音乐、视觉)
- 准备三套危机预案(抄袭、侵权、价值观争议)
- 建立两小时响应机制(黄金公关时间)
教训2:热度来得快去得更快
2023年KFC可达鸭炒作事物,玩具二手价炒到2000元。但三个月后再看,品牌搜索量跌回事物前水平。这说明:事物营销就像放烟花,璀璨之后要赶紧接住落下来的网民。
续命三板斧:
- 活动期间收集80%以上网民信息
- 结束前三天启动会员体系
- 后续三个月持续唤醒(短信/私域/专属福利)
教训3:价值观翻车无药可救
某奶茶品牌曾用"捡尸文学"做营销,当天就被骂上热搜。这种自杀式营销的可怕之处在于,负面印象会像502胶水一样粘在品牌身上。数据显示,价值观翻车的品牌需要投入3倍预算才可以挽回形象。
三、个人实战血泪史
干了八年事物营销,发现个反常识真相:策划越周密,越容易翻车。2021年我们给某美妆品牌做七夕活动,准备了二十版方案,结果爆火的竟是实习生随手写的"分手急救箱"概念。现在终于悟了——事物营销90%的精力要花在前期洞察,10%留给现场应变。就像海底捞生日社死现场,看似偶然,实则是精心设计的"可控失控"。
最后说一句掏心窝的话:玩事物营销就像走钢丝,既要敢做大动作,又要系好安全绳。你看杜蕾斯为什么能稳坐热搜王?人家每次热点跟进都留着三分余地。记住啊朋友们,爆红是运气,长红才算是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