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淦!刚转正就被主管扔来选推广公司?"去年这时候,我攥着3家报价单在寝室床上打滚。作为网络营销系大三老油条,今天给小白们掏心窝子唠唠——在上海滩找推广团队,千万别被月费数字晃花眼。
一、新手最易踩的3个坑
说来你可能不信,78%公司首次合作都栽在基础认知错误(《2023数字营销白皮书》)。上周我学长公司就闹笑话:花12万签了家主打抖音代运营的,结果商品客单价8千+,压根不适合短视频转化。
误区1:看案例不问行业
你品,你细品。做美妆爆款的团队,接B端工业设备单子能玩得转?我亲眼见过某4A出来的总监,给医疗器械顾客软文写作还带互联网流行语,甲方爸爸脸都绿了。
误区2:把KPI当圣旨
"保证三个月做到行业词前五!"这话听着踏实吧?去年徐汇某教育机构就被坑了——对方确实把"成人培训"顶到首页,但转化率不到0.3%。曝光量 ≠ 有效获客,这一个道理——或许说血泪教训——我交过2万学费才懂。
误区3:盲目迷信本地化
"当然选上海本地的!沟通方便嘛~"浦东张江的Kevin上个月还这么嚷嚷。结果他找的本地公司,媒介资源还没我们学校创业团队的广。现在他改口了:"原来有些二三线城市的团队,反而能拿到更加便宜的媒体返点。"
二、照着这张表筛,准没错
上周三在陆家嘴咖啡节,偶遇做独立站的Lily姐。她掏出的"三看三查"秘籍,让我直拍大腿——早两年知道这些,我能少加多少班啊!
? 看团队配置
重点不是有多少总监,而是执行层经验值。举一个例子:做信息流投放的团队,如果优化师平均从业<2年,赶紧跑!他们可能连"ocpm"和"cpc"都解释不清。
? 查资源清单
要具体到媒体联系人级别!虹口某MCN去年就被忽悠过,合同写着"覆盖200+头部KOL",结果推的都是过气博主。现在学乖了,要求对方提供近3个月合作账号的互动数据。
? 问危机预案
这一个很多小白会漏。去年静安某餐饮店做直播,主播突然被封号,合作公司直接摆烂。现在正规团队都会准备AB双方案+5%应急预算,这才算是真靠谱。
三、业内人不说的大实话
上周五蹭课听到金句:"找推广就像谈恋爱,合不合适处三个月就知道。"但作为学生党,总不能真拿甲方预算试错吧?教你们几招零成本鉴渣术:
① 周六下午两点打电话
要是总机永远转语音信箱,或销售秒接电话——这两种都需要警惕。正常优质团队这一个点要么在赶方案,要么在补觉。
② 要他们上月的工作周报
留意是脱敏版的!正经公司都有标准化流程。我见过最离谱的,某团队发给顾客的周报,居然用宋体五号字堆数据,连重点色块都没有。
③ 假装问竞品服务
"听说XX公司亦是你们做的?"看对方怎么接话。有次在杨浦创客空间,亲眼见某总监把前顾客数据报了个底朝天。这种没职业操守的,赶紧拉黑!
四、我的私藏推荐逻辑
别急着要公司名单!上周在七浦路吃麻辣烫时,听到隔壁桌两个老板互倒苦水:"找推广比找对象难十倍。"其实把握住核心就简单——阶段匹配原则。
冷启动期 → 选策略型团队
需要能搭建基础架构的。例如做独立站的,得先解决SEO和UGC内容池。这时候别找只会投信息流的公司,他们也许会把你的启动金烧在无意义曝光上。
增长期 → 找数据疯子
我们教授常说:"不会建数据看板的运营都是耍流氓。"碰到过家虹桥的公司,每天给顾客发13张数据表,连凌晨三点的点击波动都需要写分析报告。
成熟期 → 挑创意鬼才
这时候要的是破圈。像B站跨年晚会那种脑洞,普通团队根本接不住。不过说实话,上海可以达到这一个level的公司,两只手数得过来。
五、说点可能挨骂的真心话
上周在图书馆赶论文,刷到篇10w+软文吹某推广公司。我导师冷笑:"软文的精妙就在于'软'字,绵里藏针懂不懂?"突然就悟了——所有完美案例都有水分。
例如某网红茶饮的爆红神话,业内都知道他们同时签了5家推广公司。再例如某母婴品牌月销千万的捷报,其实60%订单来自自家员工内购。
所以啊,看推广公司就像买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这一个道理我大二就刻烟吸肺了。现在帮亲戚选合作方,都需要求签"阶梯对赌协议"——效果达标再付尾款,这才算是王道。
最后唠叨句:别信什么"上海前三强"榜单,我亲眼见过某评选明码标价。真要找靠谱的,明天带着我这篇攻略去徐家汇天桥底下,逮个穿格子衫的程序员都比瞎蒙强。毕竟在网络推广这行,会说的不如会做的,敢吹的不如敢签对赌的,你说是不是这一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