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
今天翻朋友圈,看到隔壁老王家又晒娃了。九宫格,高清无码,配文:“臭小子今天学会翻身了!” 点赞一片。我心里那个酸啊...转头看看自家娃,睡得四仰八叉流口水呢。等等!老王那朋友圈怎么就有那么多人夸? 明明我家娃也超可爱,为啥我发出去就石沉大海,无人问津了?这破朋友圈软文到底该怎么发,才能让大家觉得我家小神兽是宇宙无敌可爱第一名啊?
那些让朋友圈沉默的"晒娃",错在哪?
新手妈妈阿珍,去年10月喜得贵子。激动?必须的!她几乎在朋友圈搞了个宝宝24小时直播——1小时发1条!
- 【凌晨2点】宝贝哭了,妈妈心疼。
- 【早上7点】今天便便颜色正常,松一口气!
- 【午休时间】连拍宝宝酣睡的9张图,滤镜不同。
结果? 一个月内,她朋友圈互动率(点赞+评论)暴跌近40%。朋友吐槽:“拉黑?不至于,但每次刷到满屏的娃,真有点儿...吃不消。” 孩子是很可爱,但你想想,你的朋友圈好友是想刷到你儿子的一天排便记录吗?他们想看的,是有价值、有趣、能戳中心巴的娃!
等等,朋友圈软文到底是个啥?
不是广告轰炸! 不是天天刷屏发照片就算了!它核心是想办法让你在朋友圈讲娃的故事,讲得让人愿意看、愿意点赞、甚至还想跟你说上两句。
为啥要“软”?
* 朋友圈的本质是社交场,不是宝宝相册! 猛刷照片,你以为自己在晒幸福,别人可能只觉得被打扰了,这不冤。
* “软”才能入人心: 讲一个小意外、小情绪、小感悟(别说教!),效果往往比九宫格精美大片强十倍。大家会觉得:“哎呀,她跟我一样,养孩子太不容易了!”。
搞定朋友圈软文?这几步真的超实用!
搞明白了什么是朋友圈软文,那具体操作咋整?别急,老母亲经验谈来了,一步步给你拆:
“钩子”第一秒抓住眼球: 配文的第一句是关键中的关键!
- ?常规错误: “今天带宝宝去公园了(配图)”。
- ?正确姿势: “万万没想到,娃人生第一次社死现场贡献给公园鸽子了...” (配图:娃被鸽子吓得嗷嗷哭)这个反差感是不是一下子就让人想点开看了?好奇!娃咋“社死”了?
讲点有料的故事(别光晒图!): 图是用来辅助故事的!
- 挖情绪点: 好笑?生气?感动?意外?把那个最能引起普遍共鸣的点放大。
> 例子: 不是晒娃背诗视频,而是讲:“教了八百遍鹅鹅鹅,他今天突然对着狗深情朗诵‘曲项向天汪!’...姥姥当场笑出鹅叫。”(配个娃一脸认真对狗背诗的小视频)* - *有细节才生动!* ??: 别光说“娃摔了”,说“娃追泡泡太专注,小短腿绊在减速带上,以慢动作扑街,手里的饼干还奇迹般高举着没掉!” 画面感拉满了!**
- 挖情绪点: 好笑?生气?感动?意外?把那个最能引起普遍共鸣的点放大。
别当“晒娃狂魔”,会腻! 频率控制真的真的很重要!
- 日常琐事一周1-2条足矣。别把儿子一天喝几次奶都晒。
- 留点期待感: 重大里程碑(第一次走路、得奖等)才隆重报道。 这种时候大家反而愿意捧场!比如娃第一次叫妈妈可以发,娃第100次叫妈妈,真没必要了。
最后那点小尾巴(互动引导)别小看:
- ?错误结束: 没了。或者“记录一下”。
- ?神结尾: 加一句轻松有趣的,让大家有理由互动!比如:
> * “评论区蹲个同款哄睡困难户,急需组队!”
> * “所以,你家娃也‘开发’了什么让猫狗迷惑的语言吗?”
> * “猜猜他爬起来第一句话是啥?居然是‘饼干还在!’...”
再琢磨琢磨,你为啥发这个圈?
拍照片剪视频累得要死要活,写配文抠掉半根头发,到头来为了啥? 真不只是为了那几个点赞数字!(虽然看见红点冒出来是挺爽的...咳咳)
- 想记录娃长大的瞬间? 别写成流水账!挑有“味道”的片段! 那种让你瞬间哭或笑或血压升高的。
- 想拉近和朋友的距离? 分享你的“囧”时刻或者小感悟。 “带娃后才知道我妈当年暴怒的点原来是这些...妈,对不起!” 这种就很有共鸣,而不是高高在上“我娃会背唐诗了快看”。
- 想分享好物推荐? 拜托一定自然!比如:“娃最近迷恋这套恐龙书,搞得我都快成古生物学家了(附认真读书图),每晚必读,链接放下面,需要的自取~ 不算打扰吧?” 直接甩链接,没人想看的,真的。
- 想收获育儿的建议? 那就更别闷头发照片了! 直接说出你的小烦恼小求助,比如:“急!2岁娃死活不肯刷牙,按头都刷不了,姐妹们都怎么熬过去的?求支招!” 大家更愿意帮助一个具体有“痛点”的你。
内容制作避坑指南,这些雷我踩过!
知道了“道”,具体操作时的“坑”也得绕开。下面几条, 新手爸妈几乎躲不掉:
??狂堆资源照片/视频: 9张宝宝大头照连拍,动作表情都差不多?? 刷到的人:嗯...挺可爱,下一条。
- ?解决方案: 主图一张,绝对吸睛!其他为辅。 比如,一张娃脏成小花猫还咧嘴笑的(主图)+ 他/她“创作”现场图 + 一张你崩溃扶额图(别说大家不想看妈妈表情,这种反差反而爱看)。视觉重点必须突出!
??配文写得又长又抽象: “宝宝的笑容是天底下最纯净的光芒,承载着未来的希望...” 这种?看得人头皮发麻。这证明...啊,或许说明你写的不是人话,朋友圈没人有这个耐心去阅读理解。
- ?记住: 像微信聊天一样写! 大白话、短句子、带点你平时说话的调调。 “儿子今天用马克笔在墙上画了幅‘巨作’,问他画的啥?他说‘是妈妈的头!’...我该高兴他画了我,还是该揍他毁了墙?急!” 看,是不是更自然?
??忘了朋友圈不是“纯熟人圈”: 分组功能是个好东西!(虽然我也老忘记用...???♀?)。宝宝的私密照片(洗澡、仅穿尿不湿等)、具体家庭住址信息、过于暴露的抱怨(比如骂婆婆不给力?),请!慎!重!别图一时痛快。
- ?善用分组标签: 建个标签如“真爱晒娃圈”(理解你爱晒且关心娃的长辈、闺蜜),隐私照片就发给他们看。普通朋友同事?发点精选过的欢乐片段就好。 安全、体面,大家都舒服。这块儿我也在摸索,有更好的办法大家一起聊聊?
来看看别人家发得好的朋友圈长啥样?
说了这么多理论,不如看看实战案例。我关注的宝妈静静,是朋友圈公认的育儿博主,她的技巧在于“讲故事”+“有笑料”+“会互动”。
- ??案例一:娃的“破坏美学”
> 【配图】被娃用口红涂抹得像案发现场的浴室瓷砖。
>
> 文字: “才离开两分钟!回来发现卫生间新装了‘抽象艺术墙’!小家伙指着他得意之作:‘妈妈,好看!香香!’ 哭笑不得...问:这限量版艺术墙能保值吗?在线等,挺急的。以及,口红杀手在线征集卸妆妙招!”
>
> 效果: 评论区爆笑如雷!大家纷纷晒出自家“小野兽”杰作,讨论口红好不好洗,甚至有开始拍卖“艺术墙”的... 成功关键:抓住搞笑反差(破坏 vs 艺术)、真实痛点、引发共鸣和互动。
总而言之就是一点:用心,别敷衍
想让你家娃也成为朋友圈的“流量担当”?核心就一句: 别只动动手指发照片!得动点脑子,也动点心。 想想你发娃的时候,到底想让大家分享你的啥? 开心?感动?经验?求助?还是单纯记录你此刻老母亲的心酸?找准目标,讲个生动有温度、又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小故事。
朋友圈不是孩子的舞台,而是你展现孩子时用的脑子??。 发出去之后, 有没有人点赞互动不是最重要的, 但是, 如果发出去的每一篇都是值得纪念的成长瞬间、都能勾起你内心的柔软,那就够了。
当你用心去书写你的崽崽,那份真诚,会穿越手机屏幕,抵达同样期待真挚连接的朋友们心中。毕竟,咱辛苦发圈,不就是为了留下点啥吗?